父母在孩子出生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為新生兒培養安全感,但對有些父母而言,可能以為定時餵孩子吃飯、照顧生理需求就足夠,或是「自以為」花多時間陪伴,但怎麼跟孩子就是不親?
在職能治療師童童老師的《撞牆教養學》書中,就用科學的方式解釋「孩子是如何認識主要照顧者」,讓大家能用正確、且符合孩子習性的方式和孩子培養良好的依附關係。
前六個月是關鍵
source:unsplash
寶寶出生後,除了努力活下去以外,他們還要盡快適應環境。而他們和周圍環境互動的唯一方法是就是利用「感覺訊息」: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等。(風吹的感覺、媽媽按摩的觸感、大人講話的聲音、媽媽身上的奶味……)
在周遭環境的重複刺激下,嬰兒大腦的「藍斑核」會幫他把這些感覺訊息記憶鞏固下來。當他對這些刺激越來越熟悉後,就形成了「親子之間的熟悉感」,演變成正向的情感:安全感、依戀感跟依附感。
固定的「感覺訊息」,能讓小孩盡快適應
source:unsplash
因此童童老師也特別提到,在這些感覺訊息中包含了「恆常性」,如果照顧者身上的味道、皮膚的接觸感、對話的聲音時常變動,讓寶寶沒有時間好好適應的話,孩子與照顧者之間的感情聯結品質、建立時間就會受到影響。
像是媽媽身上的香水味盡量不要一直換;肌膚接觸時也最好固定力道、固定撫摸的方式。只要提供長時間提供舒適的感覺訊息,小孩就能跟照顧者建立正向的情感連結。
觸覺比其他感覺更重要
source:unsplash
不過比起聽覺、嗅覺、味覺……童童老師認為「觸覺」更能給孩子帶來正向的訊息:「嬰兒的觸覺系統有所謂的『CT纖維』,這是存在於人體有毛部位的訊息傳導路徑,如手臂、臉……等等。這類神經纖維對「輕撫」等緩慢移動的觸覺有所反應,而且會將訊息傳至與情緒相關的腦區。」因此當我們在輕輕撫摸小孩、擁抱孩子的時候,不只是提供生理感受而已,還有情感上的訊息,告訴他「爸爸媽媽很愛你」。
這樣的觸碰也會啟動孩子的「副交感神經」,讓他的感覺放鬆、嬰兒也會將視線望向撫摸他的人,長時間下來嬰兒也能記住照顧者的臉、增加眼神注視的機會。
就觸碰方式來講,童童老師對觸碰方式也有提供建議:
手指:手指接觸面積較小,通常與「促進警覺」有關係
手掌:手掌接觸範圍較大,較能安撫情緒
擁抱:擁抱是提供感覺統合中「深壓覺」很有效的動作,對情緒緩和幫助很大
source:unsplash
和新手媽媽相較之下,新手爸爸會比較常出現手足無措的情形。如果一開始不知道該怎麼跟新生兒相處,也可以用最直接、簡單的方式——用「擁抱」跟小孩培養關係。
一開始可能難免會有些挫折、小孩可能會哭、會抗拒,畢竟一整個白天、下午都是媽媽在抱;但若持之以恆、等孩子習慣爸爸的味道、擁抱的感覺後,爸爸也能成為孩子情感依附的對象喔!媽媽們聽到小孩哭也不用急著把小孩搶回來,讓爸爸多點時間練習、給孩子習慣,在未來的日子裡夫妻也更能分擔育兒工作,媽媽也會相對輕鬆很多~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