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各級學校從今年5月中開始,歷經了1個半月的線上教學,親師生在學習、社交或生活中,都重新適應了不一樣的型態。7月27日開始,全國從三級警戒降到二級,且最近一週內有3天新增個案皆不到10人,9月也順利開學。
然而後疫情時代的校園或教學模式,很可能都跟遠距前不再一樣。國外有些學校全面實體復課,有些學校分流採取「混成式教學」—— 一批學生在教室內、一批學生透過線上參與的學習模式。《親子天下》採訪身在芬蘭、美國、日本及香港的教育工作者與家長,希望提供國外實體復課經驗,讓台灣的家長和老師能預先做更完善的準備。
各國復課實況:
「混成式教學」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
source:unsplash
美國麻州一所 K12 雙語學校的教學總監廖靜姬,主要負責中學生教務、雙語課程開發。該學校的每間教室都安裝了直播攝影機,老師面對教室內部分學生,在黑板前上課,而攝影機鏡頭會自動跟著老師移動,讓遠距聽課的學生也能看到黑板、教室實況。一切教材都E化,學生的小組討論則在線上透過打字進行。
然而,混成式教學在備課和實際教學時都要花更多工夫,在日本難以推展。日本聖瑪麗國際學校學習總監陳巧茵表示,「這樣的混成式教學只是加重老師的負擔,老師必須照顧實體跟線上的孩子,其實那個效果很差,因為老師真的上課的時候,他顧他面前的孩子,就沒辦法好好顧到線上的。」
在香港,遠距教學近一年後,上個學期終於實體復學,雖然沒有分流上課,課堂上卻少了很多聲音。香港翻轉教學協會副會長鄭淑華目前教學的班級橫跨國中與高中,「2021年的這個學年,我的學生是在線上開學的,我發現他們比以前的班都還要安靜。」課堂上安靜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同學間還沒足夠機會建立情誼,另一方面是因為要保持安全距離,學校規定不能調動座位進行討論或小組活動,所以一切討論都需要透過打字、線上協作。
凃翠珊長期居住於芬蘭耶爾文佩,孩子今年就讀小學四年級,從2020年5月開始就實體復課,直到如今都沒再遠距教學過。「芬蘭政府承諾,非必要不會再關閉小學。一般公立學校的大部分家長都支持實體上課,覺得小學生需要社交,能跟同學在一起很重要,也看到小學生實在很難在線上學習的時候專心。而且大家普遍相信,小孩即使感染了,症狀也很輕。」
她觀察到,學校盡力將學生分流,規劃了不同年級不同的到校時間,每年級相隔15分鐘,固定8點是一年級到校時間、8:15二年級到校、8:30三年級到校......以此類推,導師會在校門口等孩子到齊,一起帶進教室。
其他的課室防疫細節,包括取消跑班制度,每個班級待在同一個教室、固定出入的門;學校其他室內空間不能自由進去,課程盡量安排在室外;禁止家長出入學校等。
source:unsplash
建議1. 所有教學都要有「Plan B」
即使實體復學,線上線下搭配的雙軌制教材,仍有其重要性。升溫的疫情、班上出現的確診者,隨時可能讓某些班級或學校無預警停課,老師也戒備著。香港歷經了多次全面線上學習、實體復課的轉換,鄭淑華表示:「基本上老師準備的東西都一定要線上、線下能隨時的切換,否則你沒有辦法上課。」她的作業、試卷等素材,都同時預備紙本和電子檔,甚至每次都備份在2個不同的課室平台,以免其中一個平台突然當掉。
她分享,疫情給她最大的一個提醒是:「所有東西都要有Plan B」,交作業的管道有實體或數位學習平台;考試以實體考試為主,但也隨時預備轉成線上考;教學設計中,融入電子評量工具。「在停課不停學裡面所運用到、學到的那些工具,其實通通都不要拋棄。其實有些學生復學後會有點不習慣,他們挺懷念遠距上課時老師跟他們玩的一些線上遊戲。」遠距上課期間時,老師為了吸引學生注意而使用的互動方式、遊戲化體驗,在實體課也能讓學習變有趣。
建議2.精簡教學內容
經歷遠距教學後,不只師生的數位自學能力都「有感升級」,也是全盤檢視教學的機會。陳巧茵表示,老師學會精簡教學,抓出課堂上真正的重點,這是復課後仍然可以延續的,「比如說,以前我們是每冊課本1到10課都要上,每個問答題都要做;現在反而是挑最精簡的去上,可能某幾課不上了、或者每一課挑最精簡的那一段來上。小孩子做功課也是,不會說全部做,我們可能教第30題到第50題,讓學生好好去完成。」
廖靜姬則強調,老師的引導、同學的互動,都對孩子非常重要。她從不覺得學習可以不在學校,也不認為科技可以取代老師,「從教育的公平性來看,相對需要資源的學生,更是倚賴老師,因為他們自制力不夠,學習有很多合作活動、討論,需要老師引導。光是透過電腦比較單一,學生的學習還是要經過比較多種刺激。」
建議3.身心靈健康比學業更重要
「疫情下,在身心靈健康當前,學業還是比較次要的,因為我們以後可以追回來。如果學業讓他有很大的壓迫感的話,我們寧願放輕鬆;對老師也是一樣的。」鄭淑華總結。
這樣的共識,體現在他們學校的政策上:復課之後的幾週內,老師不可以追究過去缺交的作業。在遠距上課時,難以盯緊每個學生交齊作業,但若要求學生復課後補交所有作業,會給學生很大的焦慮感、不想面對,進而害怕回到學校,「停課時期的功課就不會再追了,現在學生要做的是做好新出的功課,老師就要慢慢鼓勵、陪伴,不能罵或懲罰他。」
凃翠珊也提醒,家長不要因對疫情的恐懼,讓生活籠罩在恐懼中——快樂的爸媽才會有快樂的小孩,疫情之下更是。「如果爸媽都很緊張,小孩也會壓力很大,對生活、對教育、對自己都不會有幫助。該做的防疫要做,該吃飯、該睡覺、該運動都好好做,才能面對將來可能很多波的疫情。」
source:unsplash
建議4.多聽老師的聲音,給予喘息空間
在轉為遠距或實體復學的切換中,老師在教學上也要隨機應變,不僅溝通的時間和困難度提升不少,更常擔憂學生的學習情況與身心健康。其實,壓力超載和來不及應變的焦慮,困擾著許多老師。
鄭淑華提到,她在學校裡籌辦20幾個給教職員的工作坊,其中有一半是關於老師的身心健康,例如瑜珈、減重或療癒的流體畫等,都是為了幫助老師紓壓。陳巧茵的學校則安排「身心靈健康日」,每2個月會放至少1天假,讓師生都喘口氣。
陳巧茵也提醒,校方應該常常定期給老師填問卷,聽第一線老師的聲音,這在開學前就可以準備,「就是設想一些問題,大家一起集思廣益、一起超前部署。」
凃翠珊表示,也希望家長能維持正向且體諒他人的情緒,尤其是對老師,他們必須在學校全程戴口罩、無法避免和人群接觸,其實很有壓力,「老師有千百種,但我相信大部分老師想做好,孩子的學習成長是老師和家長和學校合作的結果,要共同分擔。疫情期間,大家要對彼此多一點體諒,不然會就變成惡性循環,老師、小孩、家長都壓力很大。」
建議5.協助孩子重建實體上課習慣
遠距學習1個多月後,很多孩子已經習慣在家慵懶的上課模式,穿睡衣、邊吃早餐邊上課等等。廖靜姬建議,家長在孩子準備實體復課前,除了戴口罩和防疫方面的衛教,也要協助孩子建立規律日常,習慣早睡早起、預留時間通勤等等。「學習模式也要建立好,以前線上可能會愛答不答,實體回去需要調整,更積極參與課堂。學校有些公用的物品可能會收起來,所以自己上課的用品也需要準備齊全。」
建議6.關注所在地區最新防疫細則
至於學校端,則需要提前了解各縣市的最新防疫政策、執行細則,「混成式教學是最難做的一種,牽涉到師生人數比、空間等,要先針對學校情況做分析,可能需要師資人力、教學方式和空間上重整;時程安排上,更要考慮到老師的負荷量,給他們充足時間備課跟改作業。」廖靜姬表示。
source:unsplash
一段遠距教學經歷,各人各有不同的領悟。雖然實體上學令人懷念,但也讓師生反思教與學的本質。
【延伸閱讀】
開學後幾家歡樂幾家愁!陶晶瑩不捨女兒出國唸書:「往日的習慣,現在彌足珍貴」
每天睡過頭、拖拖拉拉不肯出門?4個開學收心操幫助孩子快樂上學!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