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同性婚姻的議題,在大法官認定《民法》沒有保障同婚屬違憲之後,更是如火如荼的被大家所討論。綜觀過去台灣同志電影史中,有許多廣為流傳的作品,還有些作品更是橫掃各大影展,現在就一一介紹給妞妞們囉~
《阿莉芙》
在許多探討同志題材的電影當中,多半還是以同性戀為主軸,而《阿莉芙》卻是台灣第一部專門在討論跨性別族群的電影,但妞妞們分的出來同性戀跟跨性別的分別嗎?在同志族群裡頭,大多都是以性傾向為區分;而只有跨性別則是以性別認同為區分,所以跨性別者有可能是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
導演王育麟選擇社會大眾較為冷僻的議題去操作一段Drag Queen的異性戀者、性別重建手術的跨性別者、扮裝的跨性別去做變性手性的過程交織而成的故事,《阿莉芙》把多元的性別族群真實地呈現在觀眾面前,透過這三段故事,呈現出各個角色展現自我的一面。總體來說,《阿莉芙》以原民元素出發,加上對於跨性別議題的嘗試,無疑是台灣電影新的一頁。最後回歸到《阿莉芙》本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只有男女,兩個性別那麼簡單。
《喜宴》
1993年的喜宴,是李安首部關於同志的電影,這部電影也讓他拿到進入奧斯卡殿堂的門票。在喜宴中,我們看到了華人同志面臨父母逼婚,而不得不從的壓力;而女主角為了在美國生活而不得不找尋經濟出口,做出假結婚的選擇。
在《喜宴》裡,體現了我們為了眼前的困境,急迫地想一個解決的出口。紙仍舊包不住火,這一切當偉同父母來到美國之後,偉同是同性戀的身份還是讓父母知道了。雖然這是一部距離現在非常久的電影,但我們可以看到導演李安對於性別議題的前衛與認同,這是一部結合愛、家庭、出櫃、以及華人社會傳統,交織而成的一部淚中帶笑,笑中有淚的成功之作。
《刺青》
若說到台灣的女同志電影,大家不約而同地會想到由楊丞琳、梁若施所主演的《刺青》。人身在這個世界上,會遇到許多挫折與考驗。有些人只能活在記憶裏頭,而有些人卻只活在虛擬的世界中,當有一天,她們遇見了,碰撞出了片刻的絢爛花火,但人生的無常,逼著讓我們各自遠去,只留下記憶中那深刻的刺青來緬懷那過去的記憶。
男人刺青,是為了彰顯力量; 女人刺青,則用來標誌愛情。 而竹子的刺青,是為了記憶。小綠用刺青來記住愛情的記憶,記住那初戀微甜卻帶些隱隱作痛的滋味;竹子卻用刺青來記住他與家人的連結與失去家人的痛,左手的彼岸花是用來標誌對死去父親的記憶銘刻,也是讓弟弟記起一切的鑰匙。
正如竹子所說:每個刺青背後都有一個秘密。彼岸花是通往生死兩端的冥界之花,藉由彼岸花得以連接他對家人的愛,也述說的她對他們的滿心抱歉。而他為小綠刺上的一半的茉莉花,述說著你曾是我的最愛,但我仍舊沒辦法與你走到最後,徒留那隱隱作痛的銘刻。刺青,是我的一段故事,也是我的一個印記。
《藍色大門》
長大了,我們卻想念那身為學生的美好。那是每個人都會經歷過,也無憂無慮的時光。在那段苦悶的學生生活,面對課業的壓力,我們都曾嚮往愛情的以及有過喜歡上一個人的單純美好,導演易智言巧妙的把這個共同記憶連結在電影當中,因為學生時期是情竇初開的啟蒙期啊。
三個主角都有各自的情感糾葛,女主角不安於自己愛女生的事實,男主角不安於自己得不到心儀的女生,故事簡單的開展,卻帶出情竇初開的不安與小心翼翼。最後張士豪跟孟克柔說:「也許有一日,或許是三年後,或許是五年後,要是你發覺你開始喜歡男生的話,一定要第一個通知我啊!」最後孟克柔有沒有接受張士豪,導演留白沒有交代,但也在那無語之中,帶觀眾回到中學時代那份最真誠感動的回憶當中了。
《帶我去遠方》
《帶我去遠方》比起台灣很多晦澀難懂的電影,導演傅天余回到了人的本心,將焦點轉回觀眾腳下熟悉的土地,述說著小人物的平凡生活卻貼近人心的感動。故事以色盲為出發點卻建構出如此精彩的視覺色彩,這
導演用一個高中生初戀的情節互相拉扯著他們所謂的情感認
《双全》
電影題材多半取自於人生故事,由緯來電視台與果陀文化傳播公司自製的一集電影《双全》細緻刻畫了一個步入中年的同志與男友的情感糾葛,在電影中,導演通篇用平凡的生活、平凡的小爭吵,去凸顯他們的愛與一般人要的並無不同,就像這對家庭是你隔壁住的鄰居一樣,貼近真實感。
當然裡頭最為震撼的事,在一場主角無法接受愛別離的事實之後漸漸失智,以及爸爸看到兒子在一次情感崩潰說出的心裡話後,那情感的累積及矛盾都是本劇的重要看點。正如《双全》的前導文字,成全了別人,也成全了自己。雖然最後並不是個完美結局,但我們卻會在相互的妥協中找到圓融。
【延伸閱讀】
「家庭是什麼、愛又是什麼?」從《偽婚男女》中看見同志雙親的掙扎與體悟
《丹麥女孩》女主角原型畫作超前衛!描繪女同志的性愛與肉慾圖像
愛是平等!5部賺人熱淚的平權爭鬥電影
註:本文之影片及圖片版權皆屬YouTube開放資源,上傳者並非妞新聞或編輯,若影片遭移除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