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會小孩生得少,每個孩子都是爸媽心頭的寶,6個大人獨寵一個小孩的情況也越來越常見。但這時候難免就會有「滿足」跟「溺愛」界線不分的情況。
source:unsplash
其實妞編輯也曾深受問題困擾,搞不清楚小孩是需要、還是想要,自己也常常被弄得火冒三丈。但其實根據《阿德勒的正向教養》一書,它解釋:「被賦權的孩子常常發表意見,並希望一起做決定,愛要求的孩子則希望一切順他的意,而且通常被視為『難相處的孩子』」因此,大人要做的事就是先為自己的付出設下界線。
1.先了解孩子的發展
source:unsplash
設下界線前,我們都需要每個年齡階段的小孩應該要學會的生存技巧。例如2歲的孩子應該要學會自己吃飯、5歲要會自己穿衣服……如果一昧的認為「小孩做不到、他不會」,那我們就是限制了小孩的學習、讓他變成一個「什麼都要人幫忙」的孩子,以後他也會延續這樣的習慣。
但同樣的,我們不可能在小孩2歲時就要求他會自己走路回家、或是搭公車,所以了解孩子該年齡應該要有的發展,才能清楚的為自己的介入設下界線。不過度插手、也不對孩子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2.拒絕孩子不必內疚
source:unsplash
在人人都寵著當寶的家庭環境,大人有時候也會內疚:我這樣是不是太嚴格了?我會不會沒有滿足他的需求?
小孩2歲前,正是培養親密依附感、安全感的時候,在能力範圍內可以盡情地給予抱抱、親親;但2歲後就應該要為他們設下生活規範,也必須訓練他遵守:該是自己做的事、就讓他自己做,也同時多為自己留一點空閒的時間。甚至是小孩長大、上學忘東忘西的時候,他們也該為自己的健忘負責,而不是再勞煩父母為他們送東西到學校。
3.交換條件
source:unsplash
當家長花額外的時間幫小孩解決困難時,小孩應該也要付出回報,而這邊的回報不是他本來就應該負的家庭責任,而是他們花額外的時間、額外的心力。例如小孩因為睡過頭錯過公車,為了趕時間特別請家長開車送他上學,那家長就可以好好的想條件了:「我開車繞遠路送你上課,你願意幫我做什麼?」目的不是在懲罰小孩,而是讓他知道要求別人幫忙,自己也必定要有付出。
4.教他如何解決問題
source:unsplash
請家長幫忙是最方便、最不需要動腦的解決辦法,所以培養孩子解決問題能力也是教養非常重要的一環。當小孩拿不到高處的東西、不用急著幫忙拿,而是問他有沒有辦法讓自己長高?踩椅子、踩小凳子行不行?包含在未來,教孩子學會使用網路、搜尋資料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一開始小孩肯定無法獨立完成,但大人的陪伴也很必要。不必插手、適時的提點兩句即可。
5.有限制的滿足需求
source:unsplash
孩子的要求不是無限制地滿足,是可以試著跟他談條件的。當小孩要玩電腦、看電視,可以限制時間:只看30分鐘、1個小時;想出去玩,那你只能等爸爸媽媽做完手邊的事情。
面對已經被寵壞的幼兒,一開始重新限制規矩肯定會有哭泣、憤怒、撒潑無賴的行爲,但即使如此家長還是要意志堅定。因為這種無限制地滿足不是愛,是溺愛;如果是年齡稍大一點的兒童、青少年,父母就必須花更多時間跟小孩溝通:「他願不願意為自己的慾望付出?付出多少代價?」他的慾望不應該由父母無條件地填滿,而且也應該多多為別人著想。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