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服部統計處的資料,民國106年孕婦選擇剖腹產的比率為35.2%,遠遠超過聯合國建議的10%~15%(根據聯合國報告,只有10%到15%的生產過程必須實施剖腹產),由此可見國人對剖腹產的偏好。許多人選擇剖腹產並不是因為無法自然產,而是認為剖腹產比較安全,並且可以避免生產疼痛、尿失禁、陰道鬆弛…等問題,但這些理由並不全然正確。以下列出6個常見的剖腹產迷思:
6個剖腹產常見迷思 專家來解答!
迷思1.剖腹產比自然產安全,產後大出血的機率也比較低?
剖腹產的死亡率是自然產的5倍,子宮切除和感染機率是自然產的3倍以上,生產出血量也比自然產多,因此並沒有比自然產來得安全。產後大出血的機率與生產方式並沒有關係,只有一種生產情況會影響產後大出血的機率,那就是「吃全餐」(從自然產改成剖腹產),吃全餐的孕媽咪產後大出血的機率通常會比一般剖腹產的孕媽咪來得高。
雖然剖腹產的死亡率、子宮切除及感染機率都比自然產來得高,但因為自然產出現上述情況的比率都很低,在比較基期低的情況下,就算剖腹產出現這些問題的風險高出3~5倍,機率也還是不高
小心!這些狀況容易產後大出血
1. 產婦是易出血體質
2. 產婦血小板數量偏低
3. 胎兒過大
4. 多胞胎
5. 子宮羊水過多
6. 自然產產程遲滯
7. 生產過程使用催產素
迷思2.骨盆較小、較窄,剖腹產會比較安全?
過去曾有人針對骨盆大小進行生產難易度的研究,發現即使骨盆最窄的產婦,也有15%~20%的機率可以順利生產,骨盆最寬的產婦則有15%~20%的機率會難產,換句話說,骨盆的大小與順產與否並沒有絕對的關聯,在沒有實際嘗試自然產之前,不能用骨盆大小來判斷孕媽咪能否順產。
提醒媽咪,骨盆是靠關節及韌帶將多塊骨頭連結在一起,生產時骨盆會被撐開,寶寶的頭骨也有足夠的彈性可以改變形狀進入產道,只要在孕期適時控制寶寶的體重,別將寶寶養得太大隻,就可以提高順產機率。
迷思3.剖腹產可以避免產後尿失禁、骨盆變形?
如果是立即性的產後尿失禁,自然產的發生機率的確比剖腹產來得高,這是因為自然產承受的腹壓較大,因而造成骨盆腔受到較大損傷,不過長期來看,剖腹產和自然產造成尿失禁的比率其實差不多。大里仁愛醫院婦產科主任王文中表示,要評估產後是否容易得到尿失禁,得看懷孕期間骨盆腔承受的壓力有多大,以及平常是否常常用到腹部的力量。
一般來說,胎兒太大或多胞胎都會增加骨盆腔的壓力,日常生活中的咳嗽、便秘則會增加腹壓,如果在孕期、產後有上述問題,尿失禁的機率就會增加。至於骨盆變形的問題,王文中主任指出,女性骨盆之所以會在產後變形或疼痛,主要是身體在孕期釋放鬆弛素讓連結骨盆的骨頭分離,和生產方式並沒有關係,因此不用擔心自然產會讓骨盆變形。
迷思4.高齡產婦剖腹產比較安全?
坊間之所以會有「高齡產婦最好剖腹產」這個說法,其實是因為高齡產婦在懷孕期間容易出現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子癇前症、胎盤早期剝離、前置胎盤等妊娠併發症,而這些症狀大多是剖腹產的適應症,加上過去曾有研究顯示高齡生第一胎自然產的成功率較低,大家才會認為「高齡就是要剖腹產」。事實上,高齡產婦第一胎自然產的成功率只比育齡期孕婦稍微低一點,如果生的是第二胎,自然產成功率甚至和育齡期孕婦差不多,所以即便是高齡產婦,也不代表一定要採取剖腹產才能將寶寶安全生下來。
迷思5.剖腹產能夠避免將B肝病毒傳染給寶寶?
目前的醫療措施對於預防B肝病毒的傳染有相當完整的作法。首先,無論產婦是否為帶原者,所有新生兒都要在出生24小時內接種B肝疫苗。如果產婦本身是帶原者並具有高度傳染力,從懷孕28週起須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寶寶要在出生後額外施打B肝免疫球蛋白;本身是帶原者但傳染力低,或完全沒有帶原的產婦也可以自費替寶寶加打B肝免疫球蛋白。王文中主任強調,疫苗的接種能有效降低B肝病毒的傳染率,因此不需要刻意選擇剖腹產來降低風險。
迷思6.前一胎剖腹產,這胎一定要剖腹產?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評估。首先,如果前一胎是非自願性剖腹產,而剖腹產的風險依然存在(如原因不明的產程遲滯、子宮開過刀),這胎的確得剖腹產;但如果前一胎是非自願性剖腹產,而剖腹產的風險已經消失(如前一胎胎位不正,這一胎胎位正),這胎就可以嘗試自然產。其次要評估這胎自然產是否會造成子宮破裂的風險。
王文中主任分析,過去剖腹產手術採取的子宮上段垂直式切開法,因為切口在子宮上段,的確容易在下一胎自然產時造成子宮破裂,但現行剖腹產手術多半是切口在子宮下段的橫式切開法,這種手術方式可以大幅降低下一胎自然產子宮破裂的機率。以目前的統計數據來看,剖腹產後自然產子宮破裂的機率大約只有5萬分之3~5萬分之5。只要前一胎是採取橫式剖腹、子宮傷口癒合良好、這一胎沒有催生,就可以嘗試自然產。
自然產拖太久,陰道真的容易鬆弛!
懷孕荷爾蒙改變本來就會讓陰道鬆弛,關於這一點,無論剖腹產或自然產都一樣,不過如果自然產產程遲滯,陰道被壓迫太久導致黏膜組織缺氧,陰道鬆弛的情況就會變嚴重,也會較難復原,相較之下,剖腹產就沒有這個問題。
還在評估生產方式?這4大風險不能忽視
在看過剖腹產的常見迷思後,接著再來看看專家剖析剖腹產的4個主要風險:
剖腹產風險1.麻醉容易產生併發症及過敏反應。
與自然產相比,剖腹產的麻醉範圍較大,出現併發症的機率相對也比較高。以半身麻醉來說,脊椎麻醉有可能因為腦脊髓液滲出引發姿勢性頭痛,硬脊膜外麻醉則可能因為硬脊膜外空間比預期狹窄,導致過量麻醉藥物往上移動抑制呼吸。全身麻醉不但有插管失敗導致缺氧或吸入性肺炎的風險,麻醉藥還可能會影響胎兒,使寶寶呼吸困難的機率增加。
且無論是半身或全身麻醉,都會產生副作用,半身麻醉的副作用有頭暈、噁心、嘔吐、胸悶、發抖,全身麻醉的副作用為喉嚨痛、嗜睡、疲累,噁心嘔吐的症狀會更嚴重,並需要一天的時間才能讓體內藥物完全代謝。執行麻醉手術難免會產生過敏的風險。在剖腹產的情況,產婦輕則長疹子、皮下組織水腫或出血,重則全身顫抖、體溫升高,甚至出現生命危險。
剖腹產風險2.傷口容易沾黏感染。
剖腹產手術可能會讓子宮與腸子黏在一起,引發腸沾黏的後遺症。腸沾黏最大的問題是造成腸道阻塞壞死,不過這種情況在剖腹產手術發生的機率不高,大約只有千分之0.5~千分之9,比較需要注意的是隨著剖腹產次數增加,腸沾黏的機率也會愈來愈高,而腸子沾黏在子宮上會妨礙下次剖腹產手術,醫師有可能在下刀時不慎劃破腸子,或為了剖開子宮不得不切開腸子。腸沾黏患者往往也容易產生腸胃不適、消化不良、慢性腸炎…等併發症。
另一方面,剖腹產手術因為傷口較大且深入腹腔,一旦有死腔(dead space,意指無法密閉的空間)使傷口累積過多組織液或積血,就會造成感染;若外來病菌經由呼吸道或其他管道進入體內,再經由血液進入剖腹產傷口,也會引發血行性感染。
tips1.剖腹產手術在進行前通常會投放預防性抗生素,因此就算傷口感染,也不大會造成組織壞死或敗血症,孕媽咪不必擔心會因為感染引發生命危險。
tips2.由於有沾黏體質的人只要一開刀就會出現沾黏風險,再開刀會讓沾黏情況更嚴重,除非腸道阻塞已經影響身體機能運行,否則醫師不會用開刀的方式來治療腸沾黏。
剖腹產風險3.產後恢復期長,傷口容易疼痛。
開過刀的腹部肌肉需要透過核心運動才能完全恢復,但剖腹產傷口要完全癒合至少要花1~3個月的時間(表皮傷口復原約7~10天,內層肌肉傷口復原需要1~3個月),媽咪必須等到傷口癒合才能開始運動,整體復原時間自然會拉長。
大家都知道,傷口愈大,神經的感受愈痛,剖腹產傷口也是如此。此外,由於現行剖腹產手術大多是採橫切,橫切會切除表皮神經及血管,使切除部位在被碰觸時產生麻刺感,直到神經連結恢復正常才會消失,剖腹產的媽咪必須花半年的時間忍受這種狀況。
剖腹產風險4.寶寶出生容易呼吸窘迫。
剖腹產缺乏「產道擠壓」這道程序,當寶寶肺部積存的羊水沒有被完全擠出來,就容易產生呼吸窘迫的問題。如果是因為妊娠狀況不穩被迫提早剖腹產,此時寶寶的肺部發育尚未成熟,往往也會產生呼吸窘迫的問題。除此之外,國外有研究發現產婦腸道的細菌會在胎兒通過產道時產生機轉刺激,讓寶寶的肺部比較成熟,這也被認為是剖腹產寶寶比較容易呼吸窘迫的原因之一。
計劃生兩胎以上 最好以自然產為主
王文中主任分析,雖然剖腹產可以降低肩難產、寶寶鎖骨骨折、寶寶吸入胎便的機率,但也有生產出血量過多、傷口沾黏感染、寶寶出生呼吸窘迫的風險,與自然產一樣各有優缺點,若以單次生產來評估,很難判斷哪一種生產方式比較好。
如果媽咪只打算生一胎,可以根據個人需求及身體狀況與主治醫師討論,再決定要用自然或剖腹的方式生產。至於計劃生兩胎以上的媽咪,由於前一胎剖腹產會增加第二胎出現前置胎盤與植入性胎盤的機率,除非有剖腹產的適應症,否則最好以自然產為主。
諮詢醫師 / 王文中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
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經歷: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婦產部兼任主治醫師
教育部部定講師
現任:大里仁愛醫院婦產科主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