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期過了一半,爸媽們跟班級老師相處的怎麼樣呢?寶貝們適應得還好嗎?進入幼兒園就是社會化的開始,孩子們要學習照顧自己,有時還會需要照顧其他同學,是不是每天都很累呢?雖然我們會心疼孩子在學校辛苦,想讓孩子回家就可以完全放鬆,但有些習慣還是需要家庭跟學校一起配合養成,效果才會好哦!這次妞編輯要介紹「資深幼教老師分享給家長的10個育兒小技巧」,這些技巧都很簡單,對孩子來說難度也不會太高,非常推薦哦~
資深幼教師分享給家長的10個育兒小技巧
1.對生活自理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我們很常覺得孩子還小,讓他自己做的話肯定會做不好,也就自動幫孩子做好一切,但其實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很多,請相信孩子自己是可以著衣穿鞋、收拾玩具的,有上學的孩子更可以自己把水壺、衣服、餐盒拿出來歸位,放學時再自己整理書包!剛開始可以把最簡單的部分留給孩子自己操作,孩子有成就感,才會更願意練習做得更好哦!
2.不幫孩子做他會的事情
有些孩子明明就會自己穿鞋,但有時候就會說不會或一定要大人來幫忙,除非孩子那天真的很累或是身體不舒服,不然爸媽盡量不要妥協,已經會的事情就要讓孩子自己做!可以和孩子說:「可是這個你很會啊!我上次有看到你會做,而且做得很棒耶!」通常孩子把會的事情說成不會只是想撒嬌,不是故意要說謊,所以不需要戳破孩子的謊言加以責罵,只需要鼓勵和等待就可以了~
3.分配一個簡單的家務
讓孩子負責一個簡單但重要的家事,且盡量選擇每天都要做的,孩子才不會忘記!在執行家務的過程中孩子會對自己的能力有自信,並覺得自己有貢獻、有在為家庭付出,當孩子發現自己可以做好這件事以後,就會更有意願嘗試其他更複雜的任務。推薦的家務有替植物澆水、把衣服放進洗衣機、把包好的垃圾拿去陽台放好等等。
4.制訂可預測的時間表
通常孩子在學校比較乖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學校的作息都是可預測的(4原因解答為什麼孩子在學校比較乖),孩子喜歡有固定、安全感的事物,所以將每日的行程提前公布,並盡量照著行程表進行,孩子配合的意願會比較高,不會歡歡~
5.將例行公事遊戲化
希望孩子做某件事時,可以使用「遊戲化」的口吻或情境設定來吸引孩子,例如希望孩子來坐好吃飯時,說「你好~歡迎光臨媽媽餐廳,請問幾位呢?這裡還有一個空位哦!」孩子會覺得好像在玩遊戲一樣很有趣,所以更願意配合!
6.在轉換活動前事先告知
有些孩子不喜歡被打斷,更不喜歡不知道等一下要幹嘛的感覺,所以事先告知行程,並讓孩子有轉換心情的時間會更好,可以避免孩子有強烈的拒絕情緒,或是無法融入活動。
7.給予引導式選擇題
爸媽通常都會知道不能給太小的孩子問答題,因為孩子會說不出來或亂說,但給選擇題也是有眉角的!我們要引導孩子選擇我們希望的那一邊,所以要有技巧的設計選項,例如孩子不吃飯,我們可以問「你要吃香噴噴的雞肉配軟軟QQ的飯,還是什麼都不吃、坐著看爸爸媽媽吃完?」,而不要說「你要不要吃飯?」(孩子就會說不要)、「你要吃飯還是自己在那裡玩?」(因為可以玩所以孩子覺得不吃也還好)
8.善用轉移注意力
有時候孩子不願意結束當下的動作,就可以直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問孩子要不要做別的事情,而不是叫孩子停止現在的動作,甚至也可以演出媽媽自己玩得很開心的樣子,邀請孩子一起加入~
9.讓孩子參與犯錯後的善後
當孩子犯錯後,不一定要讓孩子「自己」收拾善後,但一定要「參與」,而爸媽則擔任幫忙跟提醒的角色,跟孩子說:我幫你一起處理,並跟孩子討論這次錯誤是怎麼出現的、往後該怎麼避免。這樣的做法能讓孩子有「自己做的自己承擔」的概念,但又不會有「我只要犯錯就會被遺棄」的感覺。
10.不要延遲糾正與懲罰
當孩子做出不被允許的行為時,要當下糾正並進行討論,不要和孩子說:「你這樣是不對的,我們回家再說」,通常回家後孩子就會忘了這件事,而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罵。另外,因為今天的犯錯而取消未來孩子期待的行程也不太好,因為兩者實際上是沒有關聯的事情,這種方式會讓孩子對生活產生不必要的焦慮,不知道下次會因為什麼事情而被剝奪自己的獎勵(或期待的事情)。
這10個小技巧妞妞們覺得怎麼樣呢?育兒時常常要顧慮孩子的心情跟喜好真的很辛苦,希望這些技巧可以幫助媽媽們更輕鬆有效的教育孩子。有沒有哪個技巧是妞妞平常已經在用的呢?歡迎留言跟其他媽媽分享心得哦!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