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妞編輯身邊有許多朋友的小孩剛上小一,家裡無可避免的有了些動盪:爸媽發現小孩無法適應「有壓力」的生活:要寫作業、有考試、要唸書……其實,孩子的求學之路還很長,妞編輯想趁大家的親子關係還沒有插到無可挽救的地步前,介紹一本書《我的孩子不需要迎合世界的標準》給大家,裡面有許多金句跟觀念,讓妞編輯覺得好受用啊~
小一新生的父母都該有觀念1.
父母做得越多,孩子變得越脆弱
source:Pexels
歷經過許多大風大浪的父母,總希望孩子能過得一帆風順:擔心孩子功課沒寫完,自己陪著盯到半夜、為孩子準備隔天要帶的東西、擔心孩子被霸凌,自己先出頭打電話給老師、打給同學家長,請他們善待自己的孩子。但當我們一再地為孩子提示解決方案,他們就會成為「不明白自己也有能力解決問題」的大人」。
身為父母,我們真正應該要做的是幫助孩子認知到現實,從中學習、調整自己的需求,以及與他人妥協的方法,讓他們明白這個世界並不是事事都能盡如所願。雖然過程我們也會很痛苦、很心疼,但唯有如此,才能幫助他們成長。
小一新生的父母都該有觀念2.
有讓孩子知道「不論你有什麼優缺點,爸爸媽媽都愛你」嗎?
source:Pexels
開始上學後,很多小朋友會漸漸發現「父母對自己的愛好像是有條件的」?成績不好,就對自己冷眼相待;在學校表現不好、被老師告狀,父母就會破口大罵「壞孩子」、「真希望從沒生下你」、「你只會給我找麻煩」。
表現不好,確實應該被糾正,但我們也同時要讓孩子知道:「不論你有什麼優缺點,爸爸媽媽都愛你」,如果我們只在孩子成績好的時候說愛、只在孩子得獎的時候抱他,那孩子便會感受不到愛,而是透過外在行為而產生的交易。
家有小一新生的父母都該有觀念3.
孩子最想聽的5種話:「我愛你」、「沒關係,辛苦了」、「謝謝」、「對不起」、「我很想你」
source:Pexels
還記得自己還小的時候,我們最期待父母跟我們說什麼嗎?根據韓國青少年NGO團體「防止青少年暴力基金會」2015年做的問卷調查,青少年最期待父母對他們說:「我愛你」、「沒關係,辛苦了」、「謝謝」、「對不起」、「我很想你」。
學生時期要面對的壓力其實也不少,或許在我們眼裡都是芝麻蒜皮的小事,但對他們而言卻是他們的全部,這時候也是他們最需要父母同理、引導的時候。身為父母,我們應該多聽聽孩子的心聲,給予同理、肯定,透過良好的提問與回應,引導子女做出選擇,然後協助他們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如果只顧生理需求,不管他們的心理狀態,這絕對不是一個稱職的父母該做的事情。
家有小一新生的父母都該有觀念4.
在孩子現在的狀態裡,再加上「還沒」
source:Pexels
成為父母後,我們錯過了太多「自己想做的事」,因此我們常會迫不及待地催促孩子,叫小孩快點還給我們自由:叫他們吃飯快一點、叫他們快點睡著、叫他們趕快把功課寫完……甚至是叫他們快點長大!
面對這些不耐煩,請大人幫孩子現在的模樣,再加上一個詞「還沒」:他還沒到能自己獨立睡覺的年紀、他還沒能夠自己上廁所、他還沒學會不賴床、他還沒學會專心、他還沒學會自制......他還沒長大、還沒成熟。
書本作者尹珠善:「『還沒』是個充滿希望的詞彙,原因在於其中蘊藏著『儘管現在還達不到標準,但總有一天能做到』的含義。現在的模樣,不是孩子人生最終的模樣。」
家有小一新生的父母都該有觀念5.
我的孩子不需要迎合世界的標準
source:Pexels
最後,就是讓妞編輯最感動的一句話:「我的孩子不需要迎合世界的標準」。依照台灣的教育環境,每個孩子幾乎都被放進相同的塑造容器裡,走上相同的成長道路,這就是「成人世界的標準」。但回想孩子小時候閃動的眼睛,他說他想開垃圾車、他喜歡昆蟲想當昆蟲學家、他喜歡畫畫想當畫家。
我們可能不見得全部都認同,或許在心底也自知他們講的話很不切實際,但我們是否有為孩子保留當時的熱情、給予他們與世界逆行的勇氣?告訴他們,就算不符合世界的標準,我們也都同樣愛他?比起讓孩子符合世界的標準,親子之間的感情或許更為重要,不是嗎?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