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總動員4不只小孩為之著迷,更是一部灑滿濃濃洋蔥的「大人電影」。主人翁胡迪原本一直對自我身分的定位充滿信心,他的首要任務是照顧他的孩子,跟每個爸爸媽媽一樣。當子女長大離巢、不再親暱以往,空巢期父母驀然驚覺已掉入人生下半場。
看似一場逗趣冒險;實為父母親寫實的人生刻劃
玩具總動員4以「陪伴VS放手」「重逢VS離別」為主題,交織出有笑有淚的故事,帶給觀影者滿滿的共鳴。人生中最受羈絆的情感莫過於父母對子女的親情之愛,而在第三集結尾,胡迪的原主人安迪上大學之後,把胡迪轉送給幼兒園小女孩邦妮,延續第四集的劇情。
電影中,邦妮是頗有主見的小女孩,玩玩具的時候,她選擇女牛仔翠絲當警長,後來更寵愛自製玩具「叉奇」,胡迪幾乎被忽略。某種程度上可以暗示父母偶爾有被子女弱化,或者被偏心的那種隱性失落。
胡迪失寵,但會保護邦妮愛的玩具。圖片來源:YOUTUBE預告
父母總以為「孩子需要我」而難以放下
但是,胡迪的生活重心就是守護邦妮。他偷偷陪邦妮去幼兒園開學第一天,暗自幫助邦妮在校園過得更順利,像極了總是為孩子的新生活提心吊膽的爸爸媽媽。胡迪認為就算自己不是邦妮的最愛,他還是要盡心盡力的保護邦妮,讓她快樂。
從安迪上大學開始,胡迪的空巢症狀還不明顯,原以為有了邦妮是新的守護對象,然而當胡迪發現自己其實不被需要了,開始質疑自我的身分認同。這就像突然發現孩子已經展翅高飛,父母留在原地,頓時遺失了寄託。
根據諮商心理師蕭羽柔的分析,胡迪與邦妮,就像是邁向衰老卻難以放手的父母;與日漸長大,獨立自主的「孩子」。如同父母擔心孩子在未來的日子裡,若沒有了自己的依靠能否獨立,進而產生的的擔心與焦慮。
胡迪為了拯救邦妮心愛的玩具展開冒險。圖片來源:遠見
空巢期父母的課題:放手之後
根據臺灣師範大學2012年一則論文研究,大部分的父母對於空巢期的來臨並無預先心理準備;而觸發子女想起父母的契機,有81%是由於父母主動聯絡,可見父母主動關心而觸發彼此交流的比例佔大多數。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甚至孩子有一天也會成為父母,他們必須自己探索、跌倒、成長、經歷這個偌大的世界。一開始,空巢期父母可能會覺得孤單、情緒低落、不安,那是因為太愛孩子了,重新把「愛自己」放回第一位需要一點時間。為孩子操心一輩子,學著放手之後,也要重新找尋自我,是時候思考自己喜歡做什麼?想要怎麼過生活?
電影最後,胡迪把警長勳章送給翠絲,跟其他玩具告別。胡迪終於理解分別不代表不愛了,將守護者的使命重重提起、輕輕放下,與牧羊女一起離開,這一次,他為自己人生的下半場展開新頁。
牧羊女寶貝一轉柔弱形象,啟發胡迪追求自己的人生。圖片來源:遠見
【媽媽經關心您】
如果空巢期爸媽過度憂鬱,臨床上可能犯了「空巢綜合症」,王慧懿醫師曾提供這3項可以改善「空巢綜合症」的建議:
1.正常作息:正常的作息,可以讓人平穩心情,淡化節日氛圍,走出「空巢」陰影。
2.培養興趣:透過參與登山、旅遊、繪畫或攝影等各類有興趣的活動,轉移對年節後寂寞感的注意力,還可以結交許多同好朋友,增加生活多元與豐富性。
3.彼此關懷:現在科技發達,電話、視訊都相當方便,父母與兒女間要常常主動打電話,或透過視訊傳達關懷。
根據上述論文研究,其實有77%的子女擔心過空巢父母的生活狀況,每星期最普遍的聯絡頻率是1~2次,有58%的子女對於離巢分居後親子關係比以前好的態度是肯定的。由此可知,適當的界線反而能為親子關係加分,父母親可以早一點調適,縮短空巢期的困擾喔!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媽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