妞妞家吃飯都是怎麼吃的呢?大家一起圍在餐桌前安靜吃飯,還是配電視邊吃邊聊天?又或是各自盛好菜找喜歡的位置吃呢?其實,吃飯的儀式會影響孩子對「食物」的想法哦!
能吃就好vs美食吃貨
陳思穎兒童職能治療師說飲食習慣的養成奠基於1~5歲,想要讓孩子學習良好的飲食行為,在學齡前就要做好準備,尤其是家有挑食寶寶,或是想養成美食家寶寶,更要趁現在利用「餐桌的儀式感」進行飲食教育與禮儀教育!飲食教育是什麼呢?其實跟「吃」有關的任何事情都是哦!食物的樣貌、味道、營養價值、烹調方式,廚具餐具的使用方式、人體需要哪些營養素、食物跟食品的差別等等。
親子共餐的重要性
可不是一起吃飯就叫「親子共餐」哦!親子共餐指的是沒有3C的介入,家長和孩子在同一個餐桌上專心品嚐食物。陳思穎治療師表示,親子共餐除了能及時把關孩子的飲食健康外,同時也有助於孩子的情緒發展,降低憂鬱、焦慮的行為發生。當然用餐氣氛要是輕鬆、快樂的,避免在餐桌上談論壓力話題,也不要緊逼孩子吃下不喜歡的食物,而是由大人以身作則,主動嘗試陌生的食物,描述味道、口感給孩子知道,增加孩子對食物的接受度。
讓孩子投入用餐時光
有些孩子對吃不感興趣,家長為了讓孩子吃完一頓飯,會選擇用3C來分散孩子注意力,在趕時間的時候這方法確實很方便,但不建議讓3C配飯成為固定的做法,久而久之孩子會無法理解用餐的意義,變得對食物毫無想法,孩子長大後很有可能成為生活白癡(不知道水果要洗、不知道芭樂有籽的那種!)。如果孩子覺得吃飯很無聊,我們可以嘗試讓孩子參與簡單餐前的準備及餐後的收拾,例如擺放餐具、把碗盤放進水槽,或在用餐期間利用桌上的食物和孩子互動,一起觀察食物的色香味,把自己當成美食家、孩子當成觀眾,描述食物的味道口感給他聽,吸引孩子嘗試。
了解食物的價值與意義
陳思穎治療師強調,當食物唾手可得時,孩子就無法建立起固定的飲食習慣,當孩子感到飢餓時,才能體會到食物的重要性,所以平常要避免無聊就給零食,或是輕易用糖果餅乾來獎勵孩子,並且維持固定的用餐時間與規律的作息流程,比較健康之餘也能讓孩子的情緒穩定很多。想要讓孩子了解食物,平常可以讓孩子在安全的地方觀察爸媽做菜,找機會跟孩子聊關於食物的話題~或是一起逛超市、菜市場,去牧場、農田觀光,這些都可以提升孩子對菜餚、食物的興趣哦!
source:兒童職能治療師 陳思穎,pexels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