鈍感與復原
被話語砍傷的傷口,一輩子都難以痊癒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曾經治療過一名患者,故事是這樣的:一名住在澳洲的女孩,有個極度迷信的奶奶,經常對孫女說:「妳的出生就是個錯誤,妳應該是個男孩才對,而且妳活不過二十歲!」
女孩感到十分錯愕,奶奶說的這番話,深深烙印在她內心深處。女孩長大後, 經常覺得疼痛難耐,儘管她哀號著自己的身體像是快要被四分五裂了,醫師們卻依舊找不出病因。
幾天後,她找上了佛洛伊德博士。他重新檢視了女孩的精神狀況,說道:
「我想醫療團隊的診斷是對的,妳的身體狀況非常良好,只是小時候深受奶奶的負面話語影響,所以才會感到疼痛。千萬不要把自己囚禁在別人說的話裡,請妳掙脫話語的牢籠吧。」
鈍感力,讓人活下去的動力
不論古今中外,都流傳著一句話:「被刀砍傷的傷口很快會癒合,然而,被話語砍傷的傷口,一輩子都難以痊癒。」這句話也近乎真理。
這是個令人窒息的世界,來自四面八方的尖銳話語不斷劃傷我們的心,在這雜亂無章的世界裡,拚命掙扎奮鬥,到頭來,我們不禁要問:當尖銳無比的話語瞄準我們的時候,究竟該敏銳以對,還是對外在刺激保持鈍感、無動於衷?
著名小說《失樂園》作者渡邊淳一曾建議,有這種煩惱的人,「應該要具備鈍感力。」渡邊淳一表示,「鈍感力」能成為一個人活下去的動力,這個詞由「鈍感」 和力量的「力」字組合而成。
「我不是要你活得像熊一樣遲鈍,而是要對自己是否過度敏感這件事有自覺,並且適當地以鈍感來應對,畢竟你還是要過回自己的人生。鈍感力不是少根筋, 反而比較接近復原力。」
鈍感力與厚黑學
我們從東方的馬基維利主義—也就是「厚黑學」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概念。清末民初思想家李宗吾在《厚黑學》中寫到:「平定亂世的英雄豪傑都有個共同特徵,就是『厚』和『黑』。」
在這裡,「厚」是指臉皮要比別人厚,才不會被人察覺自己的內心;「黑」則是指黑如煤炭,意思是城府要夠深、夠黑,才不會被人摸透。
有些人將厚黑學解讀成「厚臉皮」,但是近年來,研究這門學問的學者認為, 這是某種「帶有遲鈍情感的力量」,或「不過度敏感、能夠策畫大事的力量」, 恰好與渡邊淳一的建議脈絡相通。
「復原力」﹝resilience﹞,意味著克服挫折感的耐心或力量,在意義上和鈍感力有著微妙的重疊。
不因他人的話語輕易影響自己的心情,不因他人的輕言斥責而倍感挫折,親身實踐自己的信念與人生哲學,這種看待人生的世界觀與力量,便是鈍感力。
木雞的故事
翻開《莊子》的〈達生〉篇,會看到「木雞」的故事。
沉迷於鬥雞的齊王下令:
「替我找一隻世上最勇猛的鬥雞。」
幾個月後,飼主指著一隻慢悠悠走在庭院裡的雞,說道:
「大王,您要找的天下無敵雞,正是這隻。」
齊王不可置信地揉了揉眼睛,再次望向飼主所指的那隻雞,外觀看起來毫不起眼,骨瘦如柴,也不像其他雞那樣揮動著翅膀,只是原地不動、抬頭挺胸望著前方。滿心失望的齊王質問道:
「牠就像一根褪色泛黃的木頭!這樣的雞怎麼可能天下無敵?」
「那隻雞外表看起來雖然不怎麼樣,卻有過人之處。不管遇到多壯碩的雞對牠叫囂攻擊,牠的心神依舊安定如常,其他雞看到牠都嚇跑了,根本就是不戰而勝。」
說話保持鈍感力,保有自我又不傷人
如今,已是凡事靠速度取勝的時代,說話自然也不例外,許多人將對談時能否即時回話,視為生存的必要條件。
然而,我反而是和近似於「木雞」的人交談時,更能夠感受到莫大的喜悅。因為他們往往堅持著適度的自我主張,說話卻又比別人來得委婉。
宛如流水般溫柔,讓人舒服暢談
不主動採取攻擊姿態,舒服地與人暢談,這種人所說的話就像是流水,潺潺地
流動著,提供乾涸的對話一些水分,也能讓沸騰的情緒冷卻下來。該怎麼說呢︙︙ 就像是在言行舉止間,保有水氣嗎?他們所說的話很容易流進我耳裡,他們所做的行為也極容易映入我的眼簾。
鍛鍊善意的鈍感力,按自己的節奏慢慢回應
我們從武俠電影裡常常會看到,真正的高手往往沉默寡言,沒什麼本事的則往往聒噪不堪。後者發現敵人時,會毫不遲疑與對方短兵相接,顯得有點反應過度﹝也就是前文說的,過度敏感﹞,進攻也不是很準確,很容易就提前耗盡體力, 屢戰屢敗。
劍要收在劍鞘內才最威嚴,輕易拔出的刀劍反而沒什麼威力,因為劍的大小與銳利度早已攤在陽光下,被人看得一清二楚。
同樣的,說話也是一樣,唯有在保持適度鈍感力的基礎下,游刃有餘地應對, 說出口的話語才具備品格,言力也會加倍。雖然這個世界對我們並不友善,但生活總是得過下去。如果想要回歸日常、想要和因為小事而傷了感情的人們再次談心相聚,我們就不得不重新開始某些事。
這年頭,除了自己以外,一切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運轉,但是我們總不可能為了追上那個速度而永不停歇地追逐。
或許,在人生中某個時間點,我們需要停下腳步,按照自己的節奏慢慢反應。
我們正處在一個迫切需要「善意的鈍感力」的時代。
鈍感力不是少根筋,反而比較接近復原力。
這是一種不過度敏感、能夠策畫大事的力量。
本文摘自《說話的品格:把真心放入話中的24個練習》
教你有溫度的說話之道
★2017年韓國讀者最愛、最暖心的說話之道
★2017年韓國書籍銷量第一名作家,行走時、通勤中聆聽人們交談,
反映讀者心聲的能量爆發之作
★口碑熱銷320,000冊、韓國人文排行榜連續23週冠軍
★謝哲青、御姊愛、韓國天團「東方神起」沈昌珉──溫暖推薦
──用真心,與每座人類孤島相遇──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各自獨立的小島。
話語,正是連接每個人的橋梁。
把真心放入話中,自由跨越每座孤島的橋梁。
──你脫口而出的那些話,究竟是話音,還是噪音?──
法國有間咖啡廳,會依照顧客買咖啡時所說的話,來決定飲料的價格。
咖啡廳menu上的價目表是這樣寫的:
「咖啡。」→7歐元
「我要咖啡。」→4.25歐元
「您好,請給我一杯咖啡。」→1.4歐元
直率和無禮,常常只有一線之隔。
「好好說話」的關鍵,就是:「說話的品格」。
──回歸說話的初心,鍛鍊說話的品格──
以溫暖人心的語言,將凍結成冰的心融化的「語言魔術師」李起周,
以人生中所見所聞的體悟、對語言的獨特解讀與人情的細膩體會,
在2017年創下百萬本的銷售佳績,雄霸韓國書市,成為韓國2017年的銷售冠軍作家。
本書彙整24個說話關鍵字,打造「有溫度」的說話之道。
唯有發自內心替對方設想而誕生的話語,
才能夠散發溫度,讓訊息溫柔抵達對方的耳中,
同時也回過頭來撫慰自己。
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有巨大的力量,
能夠同時改變自己與聽者的感受,甚至扭轉彼此的人生:
◎指正與批評:言語雖然是冰冷的,但從口中吐出的那一刻,要能溫如人心才行。
「什麼時候才要結婚?」「不要眼高手低才能找到工作啊!」
過年時,親友為了避免被批評平時都不聞不問,
便會極力攀談,強調:「我其實都有在默默關心你。」
但會不會正是因為毫不關心,
才會完全無法察覺對方的情感與立場,一見面劈頭就無禮地問那些問題。
◎表現:修辭是一把沒有劍柄的雙刃劍。
「聽說最近有一款長夾很受中年女性歡迎,是哪一款呢?」
「我幫你查一下,是韓劇裡知名女藝人背過的款式,但架上已經賣完了。我看看還有沒有庫存……喔,剩一個,要嗎?」
聽完店員的回答後,我心中原本高漲的購買欲,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同樣的話,換一種說法,將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溫度與重量。
◎肯定:沒有人能輕易脫離自己的話語磁場,你說的話絕對會與現實呼應。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的威爾.史密斯破產了,被房東趕出門,
然而,他對未來依舊充滿希望,最終實現了夢想。
他說:「我只是個流浪漢(homeless),還不是個沒希望的人(hopeless)。」
我們說出來的話語非常奧妙,宛如一塊磁鐵,會依照話中的氛圍,吸引相對應的事物。
◎視線:試著站在他人的立場,用心而非用眼睛去看。
白髮蒼蒼的老母親不停詢問中年的兒子:「欸,我們到哪一站啦?」
兒子面帶笑容,以注視新生兒般的眼神,看著年邁的母親說:
「媽,我們好像已經快要到OO站了。對了,你還記得嗎?小時候只要搭公車,我就會一直問到哪一站了,那時你都會不厭其煩回答我十次、二十次,這些都像是昨天才發生的事……」
男子從母親不停詢問的行為,看見了兒時同樣對公車站名充滿好奇的自己。
當男子的記憶與母親的行為交疊的那一瞬間,
兩人的心理距離跨越了時空,變得更加緊密。
作者:李起周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