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人家很重視血統,皇帝家族當然更是講求;然而就在著名而偉大的乾隆皇帝身上,多年以來,不少人懷疑他的血統是否純正的問題。有人說他是漢人家的兒子,根本沒有滿洲人的血統。有人則認為他是雍正皇帝與一個貧窮奴婢野合所留下的龍種,不具帝王高貴身分。這些對乾隆皇帝不利的說法,至今仍在民間盛傳不衰,包括不少歷史小說與歷史戲劇都言之鑿鑿的描繪乾隆原是漢人家的孩子,被偷龍換鳳的帶入宮中的,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所謂的「漢人說」吧。
在清朝末年,反清排滿風氣日盛的時候,有些文人也參加了行列,他們以野史方式,寫作了不少清宮的秘聞與醜聞,其中天嘏所著的《清代外史》中,有一節〈弘曆非滿洲種〉,就是首先提出本名為弘曆的乾隆皇帝血統有問題的文章,其中說:
浙江海寧陳氏,自明季衣冠雀起,漸聞於時,至之遴,始以降清,位至極品。厥後陳詵、陳世倌、陳元龍,父子叔侄,並位極人臣,遭際最盛。康熙問,胤禛與陳氏尤相善,會兩家各生子,其歲月日時皆同。胤禛聞悉,乃大喜,命抱以觀,久之始送歸,則竟非己子,且易男為女矣。陳氏殊震怖,顧不敢剖辨,遂力秘之。未幾,胤禛襲帝位,即特擢陳氏數人至顯位。迨乾隆時,其優禮於陳者尤厚。嘗南巡至海寧,即日至陳氏家,升堂垂詢家世,將出,至中門,命即封之,謂陳氏曰:厥後非天子臨幸,此門毋輕開也。由是,陳氏遂永鍵其門。
民國以後,許嘯天在《清宮十三朝演義》一書中,也說到乾隆原是海寧陳閣老所生之子,陳閣老就是指在雍正與乾隆時代擔任過山東巡撫與工部尚書的陳世倌,雍正妻子因生女而掉包將陳家男嬰換入胤禛家,乾隆皇帝後來從奶媽口中才知道真相,所以常借南巡江浙之名,去海寧探望親生父母,不過其時陳世倌夫婦已過世多年,乾隆只得到墓前祭悼,行人子之禮。由於許嘯天的文筆生動,他的《演義》一時洛陽紙貴,乾隆為浙江海寧陳氏子孫之事也隨之深植人心了。
喜歡寫八卦流言的人往往抓到一點資料就大肆宣揚,不加考證,甚至因資料太多,內容不一,而有矛盾現象。如燕北老人所寫的《滿清十三朝宮闈秘史》即是一例。他也說乾隆是海寧陳閣老之子,當時因雍正皇帝沒有子嗣,正好王府與陳家同時有人生產之事,王府就以所生女孩偷偷換了陳家的男孩,這和《清代外史》與《清宮十三朝演義》中敘述的差不多。但是燕北老人在同一書中,又採用了清末學者王闓運《湘綺樓文集》中的說法,認為雍正帝「肅儉勤學」,不好聲色。有一年夏天,雍正生病,福晉與側妃都不願常作看護,侍候這位親王丈夫,結果由一位卑的妾伴雍正,五、六十天的伴侍,於是得了龍種,即日後的乾隆皇帝。同在一書,同在一人,而有兩種不同說法,可見傳說的不可信了。
然而人性裏有很多弱點,如幸災樂禍、偏好奇聞等等。辛亥革命推翻滿清之後,不少漢人對滿洲人懷有種族成見,對皇家的一切醜聞都信以為真,乾隆為漢人血統一事更是欣然接受,因為如此一來,無異是大清皇朝早就已是漢家的天下了。近幾十年來又被小說家,包括歷史小說、武俠小說家等人加油添醬,誇張渲染,民間幾乎把這荒誕不經的傳聞視為可靠的史實了。
不過,研究清史的學者卻認為「倒亂史事,殊傷道德」,「不應將無作有,以流言掩實事」,因此他們從史料堆中發掘證據,重建當年歷史。關於乾隆生父為陳世倌之說,清史名家孟森、郭成康等人,曾作專文,為之辨正。專家們對傳言不實之處,寫了以下的糾正文字:
第一、浙江海寧陳家確實是官宦世家,從明朝中期到晚清,三百年間,族人中舉人、進士的高達二百多人,康熙時曾有兩次會考,陳家族人竟有三人同榜高中的紀錄。清朝康雍乾盛世,陳家在京中歷任尚書、侍郎以及在地方任職巡撫等官就有好幾位,連同順治朝的陳之遴,「位宰相者三人」,而乾隆時任工部尚書授文淵閣大學士的陳世倌是第三位宰相,也是傳說中乾隆帝的生父。然而陳世倌在拜相後不久以「錯擬票簽」革職,皇帝在諭旨中還說:「自補授大學士以來,無參贊之能,多卑瑣之節,綸扉重地,實不稱職。」語氣極不客氣,就皇帝對大臣而言,如此革職評語也是尖刻了一點,可見皇帝與陳世倌的關係應該是一般的君臣關係。
第二、偷龍換鳳、以女換男的事是不是有可能?答案是不可能。因為雍正生乾隆的時候是康熙五十年八月,當時雍正還是雍親王,年方三十四歲。雖然早年出生的兒子中已有三人死去,僅有第三子弘時仍健在,虛歲八歲。雍親王後來還生子女多人,直到他五十六歲時,即當了皇帝後的十一年,他仍生子弘瞻,可見他並沒有失去生殖能力。康熙五十年八月鈕祜祿氏為他生下弘曆,約三個月後妾耿氏又為他生下一女。雍正的妻妾都不斷的為他生兒育女,他有什麼理由要去抱陳家兒子回來為他作子嗣?再說當時正是廢皇太子、皇室大家惡鬥的時刻,康熙兒子們正從事爭奪繼承的鬥爭,雍正若把非滿洲血統的陳家男孩變作大清皇裔,罪行是非常重大的,他不但絕無繼承皇位的機會,恐怕連性命都不能保全。雍正是英明的政治人物,做這樣的事有必要嗎?
(圖:《延禧攻略》中的乾隆/愛奇藝台灣站)
第三、陳家兒子換來的女兒,在陳家長大,必然也會有她高貴身分,不能就此淪為民間一般女子的。野史與小說裏有說這位金枝玉葉的「皇家公主」,後來嫁給了江蘇常熟蔣廷錫大學士的兒子蔣溥,蔣家為尊敬這位「皇女」,特為她在家鄉蓋了「公主樓」,讓她舒適的居住。後來更有說:蔣家藏有一本公主嫁來的《奩目》底稿,「為陳氏嫁女時故物,中有御賜金蓮花,此金蓮花非公主、郡主不能得」。這些傳說文字經史學家考證,「公主樓」純屬虛構,訪問蔣家後人與常熟本地人都說未聞有此樓,可見這是訛傳,或是後世好事作家的誇大說法;而金蓮花作嫁粧一事,遍查清宮嫁皇女檔冊及《內務府掌儀司則例》等資料,均無一件陪嫁物單上有金蓮花的,可見也是不足徵信的傳言。
第四、傳說還有談到乾隆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海寧駐蹕,並為陳家花園隅園改作安瀾園,又賜陳家「愛日堂」與「春暉堂」匾額兩塊,認為是乾隆有報答父母深恩之意。經學者考證,「愛日堂」匾是康熙三十九年皇帝應侍讀學士陳元龍之請而寫的,與乾隆皇帝無關,當時陳元龍向康熙奏請說:「臣父之闓年逾八旬,謹擬愛日堂恭請皇上御書賜臣。」足見是陳元龍有報答父親深恩之意。「春暉堂」匾是乾隆五十二年皇帝賜給陳邦彥的,邦彥母親黃氏守節四十一年,將邦彥撫養成人,皇帝知道此事後,書寫了此匾以褒揚黃氏對其子的慈母之恩,也與乾隆出生陳家無關。至於改隅園為安瀾園的事,應該與錢塘江口海潮在乾隆二十五年以後突然轉趨北面的海寧有關。我們知道,錢塘江大海潮每年都會發生,明清時代都以築海塘來禦海潮,因為海塘一旦被沖破,則蘇、松、杭、嘉、湖等一帶全國最富庶之區必遭水患,政府財賦也會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從康熙統一全國之後就非常重視海塘工程。乾隆頭兩次南巡雖渡過了錢塘江,登會稽山祭大禹陵,但沒有到海寧。乾隆二十五年,海潮忽然北趨海寧,因此乾隆帝在三十七年第三次南巡時便有海寧視察工程之行。另外自清朝入主中原後,江浙一帶士大夫反清意識極強,海寧陳氏是江南大族,世代高官,姻親遍中外官場,陳家又有「盤根數百年」的古梅,「鳥歌花笑」的隅園,皇帝為籠絡南方文人,重視科舉出身的官僚,乃在陳家下榻,順道督察工程。乾隆帝南巡詩中有不少談到海塘的,從而使人了解他對海塘的關心與對人民生活的祈願。他對陳家隅園改為安瀾園,曾作過解釋說:「則因近海塘」,願東海之安瀾也。事實上,乾隆六次南巡,雖曾駐蹕陳家,但沒有一次召見過陳家子孫,「升堂垂詢家世」或到墓前祭悼等事,都是小說家的臆測想像之言罷了。
(文接〈乾隆生母之謎3之2〉)
本文摘自《明清史》
當過和尚的朱元璋如何擊敗群雄、一統天下?
明朝士大夫們各立門戶、互相攻訐,他們在爭論什麼?
何以神宗皇帝二十多年不肯上朝理政?
順治帝有沒有出家五台山?
雍正有沒有改詔奪位?
乾隆皇究竟是不是漢人?
本書作者憑藉著豐富的學養和深厚的語文造詣,
中國歷史悠久綿長,明清兩代是上承帝制下啟共和的重要關鍵時期。
作者以深入淺出的筆法,
並以獨到的見解,臧否歷任帝王治績、析論兩朝盛衰之因,
作者:陳捷先
出版社:三民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