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的百慕達三角洲
新宿站的鬼魂隧道
The Phantom Tunnel of Shinjuku Station
35° 41’ 18” N 139° 42’ 03” E
Illustrations © Rachel Holland/圖2.6 Gobbler, WIKIMEDIA COMMONS
我設定的目標,是在世上最忙碌的車站裡迷路。每天約有四百萬人次,通過東京市中心新宿車站那數不清的層次、兩百個出口與三十六座月台。這是效率與引導標誌的聖殿,卻有一則傳說穿鑿附會─並非古早以前留下來的,而是則現代傳說,反映出在令人難以招架的大都會中,人類內心的種種恐懼與幻想。
新宿車站有時被稱為東京的百慕達三角,傳說有些通勤者回不了家。他們先轉錯一次彎,之後又繼續轉錯彎,在慌張中下錯樓梯、搭錯電梯,最後獨自來到靜悄悄的走廊,而地鐵列車行駛聲從上方傳來,悶悶的隆隆聲聽起來好遙遠。後來,再也沒人見過他們。
這些案例都未獲得證實,沒有任何有名有姓的人消失。但這類故事一再出現,卻深刻碰觸到我們與城市的關係中令人不安之處。東京大得缺乏人性,宛如機器一樣,很容易令人產生「我們會消失其中」的想像,城市可能會把我們吃掉。東京無名的隱藏隧道與巷子猶如幻肢,我們要是不小心,就會被拉進去,遭到吞噬。
我在悶熱的八月底來到新宿的無底洞。那時不是交通尖峰時間,但寬敞、潔淨與標示清楚的走道上人潮依然洶湧。我以為得穿過驗票閘,才能進入這裡的腹肚,但我來回穿過幾次,加上幾名困惑的職員協助(票閘會打開讓你進來,但如果走錯了,它是不會讓你出去的),我發現最孤單的地點,就是車站與周圍巨大複合購物中心的會合處。這裡有許許多多的出口與走廊,車站只是更巨大的迷宮的一個小元素。就在這中介地帶,群眾變少,我終於能越探越深,進入迷宮最遙遠、最安靜的角落。我大概花了二十分鐘,先走下電扶梯,再走下更多樓梯、另一座電扶梯,終於來到一處不算主要通道的地方。這是一處樓梯井,沒有標示,而我繼續往下走,便來到聽不太到群眾噪音的地方。這是個迷人的對比;我忽然明白,自己多麼不願回到上方;能聽到自己清脆的腳步聲有多美好。這裡的燈光不那麼明亮,也沒那麼一塵不染,甚至有少許從上方吹下來的垃圾;在我下方的階梯上,有個人懶懶地靠著巨大的購物紙袋。他靜靜不動,眼神茫然,並未聚焦於任何東西。
他會來到這裡也是合情合理。日本人不習慣在大庭廣眾下顯露焦慮,也不抱怨;必須時時把笑容掛在臉上。只有在邊緣之處,例如在下面這種地方,悲慘才有存在的可能。新宿是成群鬼魂的家。鬼魂未必可怕,有群幽靈就扛起避免人們自殺的任務,據說他們會把要自殺的乘客,從軌道推向安全之處。這些助人的鬼魂是某次祕密集體自殺的不幸受害者,現在飄出來,確保其他人不會受到相同的命運折磨。
在擾嚷城市的深處,失足者同病相憐。我逐漸了解,若我不謹慎留意腳步,便可能落入圈套。這樣的陷阱令人平靜,雖然有點讓人不安。一時間,我腦海中浮現恐怖的記憶。大約在四十年前的某個深夜,電視播映的西班牙短片令我留下深刻印象。那部片叫《電話亭》,一開始是一組工人在忙碌的馬德里十字路口安裝紅色電話亭。這部電影常被歸類為恐怖片,雖然無論分在哪個類別,似乎都很難為它定調,但這部片確實有時空錯置的氛圍。片中沒有對話,只有低聲呢喃和機器的噪音,就像待在新宿時四周包圍你的聲音。一名西裝筆挺的中年男子走進電話亭打電話,但他想離開時,發現門卡住了。接下來是路人想幫忙、警察與消防隊員又拉又推的喜劇。這些來幫忙與圍觀的人,及默默承受尷尬的受困者,看起來頗好笑。後來,安裝電話亭的工程師來了,把整座電話搬上卡車載走,接下來又是一段詭異的旅程。那人仍待在電話亭裡,觀眾始終看得見他。影片從喜劇變成恐怖片的轉捩點,是電話亭被扔到一個大洞穴,那是許多其他電話亭的安息之地,裡面都有腐敗的骨骼遺骸。當然,你早就預知這情況,一直都知道。這部片恐怖的地方,是現代性多麼無趣的恐怖,不僅如此,大家也都察覺到城市多麼不可思議、超出掌握。我們就像鬼魂一般,在都市空間裡穿梭溜過。
迷路會令我們面對自身的飄忽不具體,這是很難刻意做到的。我不知道自己的確切位置,或是在地下第幾層。但我並未感受到真正迷路時的驚慌失措,反倒覺得愛睏。這裡好溫暖,很安靜,只有我和那個無精打采的人。他的下方是許多金屬門板,從每一處樓梯井的轉彎處為起點,延展了一排。那些深鎖的門有點不懷好意地發出嘶嘶聲。
有人認為,東京底下有座祕密城市。日本記者秋庭俊聲稱,他曾無意間在二手書店找到一張地圖,上面畫著祕密的平行鐵道及諸多隱密隧道。他的著作《帝都東京:隱藏在地下的祕密》已再版多次。他說,祕密城市這件事一直受到打壓。他嘗試報導這新聞時,發現沒有人想知道,大家「三緘其口」。他說,他有天醒來,發現大腿被黏住,變得像果凍似的。「地鐵行政人員對待我的方式,好像我喝醉了,」他抱怨道。秋庭俊認為,這隱藏的路網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建造的,是日本為核武攻擊做準備。所謂「東京地鐵祕密通道論」等一系列類似的猜想,幾乎存在於世界上其他每一座主要都市。比這些推論本身更有意思的是,人們為什麼需要持續製造這些故事。影子城市─亦即城市下方的城市之類的概念,似乎令人難以抗拒。或許想找出這座「城市」就是把重點搞錯了。因為城市地景在某些層面上是被想像成超出我們理解的;它真正的性質會不斷地模糊。
鬼魂就是我們:尤其在新宿這種人潮川流不息的地方更明顯。我讓自己進入沒人記住、也不記住任何臉孔的恍惚狀態,但這感覺好熟悉、近乎療癒。即使我是個突兀的外國人,只是在如此熙來攘往的地方,任何人的公開存在其實幾乎都不被看見;每個人都看得到你,但你什麼都不是,跟其他人沒什麼差別。我開始想,對於鬼魂隧道的渴望,或許是想成為能反映出我們處境的地景。那是奇怪的誘惑;畢竟我踏上這段冒險時,是以被城市吃掉、掉進城市嘴裡的隱喻開始。從許多層面來看,我在這裡迷失,而且不只我一人迷失。我從設有玻璃圍欄的廣場可俯瞰許多軌道,上頭有以色彩標示路線的地鐵車廂,還有時髦的子彈列車,我設法釐清方才發生的事。一旁有看起來像一家人的人,在和巨大的卡通企鵝公仔玩,還有一座德國啤酒攤,大家都很開心,但我覺得難以承受。我在角落找個座位,讓大型植物擋著我。這裡有另一個衣關楚楚的男子,大約四十出頭,雙手掩面,我想他是在哭,只是沒發出聲音。我突然想到,我不是碰巧遇到他,而是找到他。我們兩人能做什麼?我坐得離他遠一點,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我本來只是輕率地想去尋找人們會消失、被城市吞噬掉的地方。我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真想找到這些地方,但我找到了。
本文摘自《圖外之地:39個從地圖上逃逸的地理異數,一場新烏托邦的世界探尋》
▎版權熱銷12國《地圖之外》最新續作
又一部值得珍藏的地圖探索之書! ▎
「我們都搭上了疾駛且迷失方向的地理列車,不知道將前往何方,也不能下車。我們能做的,就是睜大眼睛,緊抓不放。」
英國地理學家阿拉史泰爾.邦尼特繼全球暢銷書《地圖之外》後,再次以邦尼特式醒世、詼諧且富有詩意的口吻,帶領讀者深入39個最隱密、叛逆,甚至企圖從地圖上掙脫的地方異數,挑戰我們對全球地理的既有認知!
★ 各地點隨篇附有詳細經緯度座標,可與Google Map搭配閱讀:實際街景、地理現狀及照片,完全滿足探險樂趣。
出版社:臉譜出版
作者:阿拉史泰爾.邦尼特(Alastair Bonne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