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產期快到了,忽然發現什麼都沒準備,何時住院、怎麼生也沒概念。怎麼辦,好擔心臨時出狀況!」針對產前媽咪的需求,資深醫師詳細解說剖腹產手術流程,讓妳輕鬆掌握準備重點、安心迎接寶寶出生。
剖腹產流程6步驟
1.施打麻藥
進入開刀房後,麻醉科醫師會先確認媽咪的病史、用藥史、血液檢驗報告等數據是否正常,再施打麻藥。
2.手術準備、消毒
打完麻藥後護理師會打點滴、插尿管(各家醫療院所不同,也可以在進開刀房之前做),主刀醫師會消毒上腹部1/2以下到大腿1/2以上的皮膚,接著用鑷子輕夾肚皮評估麻醉深度,確認沒有痛感再開始進行手術。
3.開始開刀、取出胎兒
腹膜內剖腹產會先劃開皮膚、筋膜、剝離肌肉,再切開腹膜層進入腹腔,由外而內逐一切開子宮的各個構造,接著進入子宮腔按順序切開絨毛膜、羊膜。將寶寶取出以後再剪斷臍帶。
4.縫合
子宮腔清乾淨以後,醫師會按照原先切開的順序縫合,從子宮內膜層、肌肉層、漿膜層開始,接著縫合腹膜、肌肉筋膜、皮下脂肪層,最後縫合皮膚。從裡到外大約要縫合7層。
5.清除血水、貼上敷料
縫合後醫師會將媽咪身上沾染的血水及羊水擦乾淨,在傷口貼上防止細菌感染、幫助癒合的敷料。
6.進入恢復室觀察
確認生命徵象穩定後,醫師會請護理師將媽咪移至恢復室,開始監測心跳、血壓、呼吸、惡露,持續監測1小時,確認一切數據正常再讓媽咪回到普通病房休養。
剖腹產常見的12個問題
一定要提早一天住院嗎?
各家醫療院所不同,大部分都是手術前一天住院,但也有部分院所會請產婦前一天在家空腹,當天再到院。黃建霈表示,前一天住院的好處是可以提早準備確保手術安全。比方說媽媽如果是前置胎盤的高危險群,醫師就可以先抽血、請血庫備好血袋。如果有特殊的住院需求也可以先討論。
什麼時候開刀比較保險?
通常會建議比預產期提早1、2週,大約38~39週開刀,這樣寶寶出生比較不會呼吸窘迫。但有幾種情況必須提早開刀,包括懷雙胞胎、植入性胎盤、前一胎胎盤早期剝離、子宮有開刀病史等。黃建霈表示,前置胎盤通常滿37週就要開刀;植入性胎盤會越來越嚴重,有時32、34週就要將寶寶取出來。
產兆發動後還可以開刀嗎?
可以。但因為細菌可能會跑到子宮增加感染風險,必須儘快動手術。
手術時通常是全身麻醉還是半身麻醉?
由於全身麻醉容易造成產後子宮收縮不良,還可能會讓寶寶吸到麻藥無法呼吸,剖腹產通常會採取半身麻醉。除非凝血功能異常、脊椎罹患嚴重疾病、麻醉部位的皮膚發炎,才會改成全身麻醉。
黃建霈解釋,凝血功能異常可能會在打麻藥的過程中流血不止,麻醉部位的皮膚發炎則會增加麻醉時的感染風險,像這種特殊情況,就必須改成全身麻醉。
他表示,半身麻醉的好處是可以在開刀過程隨時反映身體狀況、確保手術安全。但如果真的很怕進開刀房,也可以和醫師討論,充分評估再決定。
手術過程中會有意識或感覺嗎?
半身麻醉是讓痛覺麻痺,但本體感覺還在。手術時會感覺「有人在碰自己」但不會痛。
手術時間一般需要多久?
麻醉到劃刀約30分鐘~1小時,開刀將胎兒取出約1~2小時,恢復室觀察約1小時,整體手術時間大約需要一個上午或一個下午。
發生什麼情況會延長手術時間?
肥胖、子宮肌瘤、子宮發炎、前置胎盤、子宮沾黏、產後出血或合併卵巢癌、盲腸炎手術都會延長手術時間。如果擔心開刀時出現上述情況,可以先與醫師討論。
通常會怎麼開刀、縫合?
剖腹產的開刀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開」,一種是「橫開」。由於直開長疤的機率較高,目前大多數醫師都是採取「橫開」。縫合方式以「連續型縫合」止血效果較好。現代手術大多是用可吸收線,縫合後不需要拆線。
家屬可以進手術室陪產嗎?
基於感染管制原則,醫院的剖腹產產房一般不開放陪產。但某些小型婦幼醫院或診所可能會開放。
聽說媽媽身材越胖、手術風險越高?
沒錯。肥胖的產婦無論是麻醉或開刀的風險都比一般產婦高很多,產後出血碰到併發症的機率也比較高。孕期最好控制體重,不要讓自己變得太胖。
在診所或醫院開刀有差嗎?
要看是不是高危險妊娠。如果是前置胎盤、植入性胎盤等會大量出血的情況,最好到大醫院。大醫院的設備人力一應俱全,相對比較安全。
Tips.剖腹產出血通常不會超過2、300cc,但前置胎盤的出血量經常是1,000cc起跳,植入性胎盤甚至會到2,500cc~3,000cc或更多。若出現相關狀況,一定要到有血庫的醫院找經驗豐富的醫師開刀才安全。
手術時可以順便切除子宮肌瘤或息肉嗎?
由於子宮在懷孕時會充血,此時切除肌瘤很容易大量出血,建議媽咪可以在產檢時先請醫師檢查一下狀況再討論是否要切除。子宮息肉長在子宮內膜上,胎盤剝離以後就會自動掉落,通常不需要另外開刀。
懷孕9個月 即可決定生產方式
提醒準媽咪,懷孕9個月以後就可以決定要用什麼樣的方式生產。此時可以先和主治醫師要「自然產生產同意書」和「剖腹產手術同意書」,了解一下不同生產方式。接下來再與醫師討論想用什麼方式進行,比如是否做會陰切開、打減痛分娩、用什麼敷料防止傷口沾黏…等。希望媽咪們都能夠放鬆心情,在產前的最後一個月安心迎接寶寶出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