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30年前,大家可能對「性別」沒想那麼多,認為性別只有男生、女生兩種,性是羞恥的,能不談就不談……但隨著性別的開放,性別意識、性教育是現在父母越來越重視的問題。但你知道「性心理發展」不是從青春期才開始,而是從嬰幼兒就開始學習、體驗嗎?
台灣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從習慣洞察人心》一書裡,就跟各位介紹了人類的5個性心理發展階段:「口腔期」、「肛門期」、「性蕾期」、「潛伏期」、「性器期」。
口腔期(0~1歲)
source:Pexels
從出生開始,嬰兒就是靠口腔探索世界:吸乳、吸手指、把任何東西往嘴裡塞。吸吮能夠嬰兒感到安全與舒適,心情不好的時候也能透過吸吮安撫情緒,而口腔期是否有被滿足,也會影響到孩子的人格發展或行為習慣,像是:咬指甲、暴飲暴食、抽煙喝酒、一直講話碎唸個不停。長大後與情人的相處也喜歡用啃咬、種草莓的方式表達愛意。
因此,為了滿足嬰兒的口腔刺激,其實不用太嚴格規範他們吸手指、吸吮的行為,若是怕吃手有細菌、亂吞玩具導致危險,可以在小孩的活動範圍擺安全的固齒器提供他們啃咬;若小孩有吃手習慣也要記得幫他們多洗手。到了2、3歲小孩若還是有口腔期問題,喜歡吸奶嘴、吸手指的習慣,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協助他們戒掉。
肛門期(1~3歲)
source:Pexels
通常小孩到了1、2歲,有些父母就會準備替小孩戒尿布。根據書中引用佛洛伊德的論述:「肛門期帶來的快感會比口腔期還要強烈,此時的性態度都與肛門有關,肛門成為了敏感帶,幼兒在排泄過程會開始注意、接觸到生殖器官,進而萌生初步的性感覺。」
在戒尿布的期間,父母的教養方式也可能影響到孩子未來上廁所的獨特習慣,例如:認馬桶、出門在外就上不了大號、上完廁所非要用水沖屁股、習慣脫光衣服上大號。當然,這些如廁習慣不能說「好」或「不好」,只能看自己的生活環境是否能容許自己有這些堅持。
同時,這時期的孩子可能會注意到自己的性器官,為了替下一階段:性蕾期作準備,家長已經可以開始教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
性蕾期(3~6歲)
source:Pexels
在前兩個階段,嬰幼兒的性並不十分清楚,直到「性蕾期」才會逐步明朗化。
性蕾期是孩子初次對性感到好奇,他們可能會撫摸自己的私處、問爸媽跟性器、性別有關的問題,或是在撫摸性器官的時候嘗試取得快感(假性自慰)……爸爸媽媽一開始一定會很尷尬,但如果能用正常、健康的方式引導,就能建立起正面的性別觀念。這時期是孩子初次對性感到好奇,因此父母對性的觀念就顯得特別重要!
到了孩子性蕾期的發展階段,父母可以更積極地使用繪本教導孩子跟性有關的知識,也要他們該如何保護自己身體隱私。通常,孩子在性蕾期,最讓父母尷尬的就是孩子的自慰問題。遇到這種情形,爸媽不用大驚小怪的大聲喝止,只需要給孩子轉移注意力就好。大聲喝止只會讓小孩覺得丟臉、或是覺得這是羞恥的事情,等到私下時間父母再教導孩子正確的性知識,及「自慰」的適當時機。
潛伏期(7~12歲)
source:Pexels
小朋友上了小學後,會對性別有強烈的意識!玩遊戲時總會「男生」、「女生」分開,對喜好有強烈的性別區分:女生就只玩芭比娃娃、扮家家酒,男生就是激烈的槍戰遊戲、追趕跑跳。
但如果小朋友這時候還在摸索自己的性別興趣,父母也不用著急、強迫他們應該要做出符合自己性別的事情,畢竟現在我們對性別認同越來越開放,也可以讓孩子多一點時間探討自己的性向與興趣。
性器期(12歲~成人)
source:Pexels
過了12歲,男女生的性器官逐漸成熟,生理、心理也漸漸顯現出性別特徵,兩性的差異也越來越明顯。這時候的青春期孩子會越來越在乎自己的外表與形象,重視異性對自己的評價;「性傾向」也越來越清楚:性的吸引、情感偏好、社交偏好、生活型態及自我認同。
現在的資訊越來越發達、越來越容易取得,孩子也越來越早熟,因此「性教育」也必須更早灌輸給孩子。如果我們能大略知道孩子的性心理發展、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也就越能提早做準備,教孩子如何保護自己、知道正確且正面的性知識。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