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上班族女性抱怨:「這個月月經又遲到了,搞不好又變成季經了,該怎麼辦?」又不是懷孕,為什麼經常出現月經沒來的困境,需要「催經」嗎?有什麼方法能加快月經乖乖報到?中醫師表示,月經失調背後隱藏許多元凶,而且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許多原因都是日積月累種下的危險因子,甚至有一些疾病也是導火線。面對月經病調經的秘訣,以下一次完整破解。
月經不調原因:飲食、情緒、生活習慣、疾病都有關
source:pexels
中醫師吳明珠表示,月經不調通常不是單一歸為某種原因,如情緒、飲食、生活習慣,以及疾病等,都可能引起月經不調,例如:考季來時壓力大、每天複習功課到深夜等因素作用,會影響月經,使之出現失調現象。情緒不穩定也會引起月經不調,而月經不調反作用於情緒,導致更加緊張、焦慮,加重月經不調,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另外,飲食也會引起月經不調。很多女性為減肥而節食,每一餐吃得很少,甚至不吃東西,導致體內缺乏營養,缺乏蛋白質、膽固醇等物質,合成不了相應的激素,進而內分泌失調,致使月經失調。甚至發展成神經性厭食,引發閉經。在生活習慣方面,有些女孩子三更半夜不睡覺,熬夜到淩晨兩、三點,打亂了生物時鐘,引起內分泌紊亂,月經自然就跟著失調了。
除了情緒、飲食、生活習慣,疾病也是引起月經不調的一個重要原因。全身性疾病、婦科疾病都可能導致月經不調,例如多囊卵巢綜合症、卵巢早衰、子宮肌瘤、高泌乳素血症、甲亢甲低等。必需根據月經不調的原因,對症調理治療。
月經病怎麼來?依照不同體質進行調理
source:pexels
中醫認為,月經產生的機理是天癸、臟腑、氣血、經絡協調作用於子宮的生理現象。月經病產生的病因,外因多由於感受寒、濕、熱邪;內因則與情志損傷、先天腎氣不足、多產房勞、勞倦過度有關,上述原因致使臟氣受損,肝、脾、腎功能失常、氣血失調、沖任二脈損傷,導致月經病的發生。建議依照以下不同體質進行調理,才能讓月經順順順:
【血寒】:多由於過食生冷,或者久居陰濕之地,或素體陽氣不足所致,可致月經後期、月經過少、閉經、痛經,甚至不孕症,可以內服暖宮祛寒中藥,日常生活中常食用些生薑、紅棗、小茴香、栗子、牛羊肉。
【血熱】:多由於感受熱邪,或者情緒過激化火,或嗜食辛辣之物引起,可導致月經先期、月經過多、崩漏、先兆流產等。可內服清熱固經中藥,生活中常食用芹菜、蓮藕、絲瓜、西瓜等涼性食物,忌油炸、辛辣食物。
【氣虛】:多因大病久病之後、重體力、腦力勞動、過度節食引起,可導致月經先期、月經過多、崩漏、先兆流產、子宮脫垂等。可服用補氣中藥,平素常食山藥、大棗、白扁豆、蓮子、雞肉。
【血虛】:多由於化源不足,或由於經、孕、產、乳耗血過多引起,可導致月經後期、月經過少、閉經、痛經,甚至不孕症。可服用補血中藥,平素多吃瘦肉、菠菜、櫻桃、葡萄、阿膠。
血瘀寒、血熱或氣虛、氣滯均可導致血瘀,可引起痛經、閉經、崩漏、不孕症,可服用活血化瘀中藥,平常可少量飲酒、醋等,多吃一些菇類、金桔、山楂、黑木耳、紅糖。
【肝鬱】:多由於性格內向,或工作生活不順心導致,可引起月經先後不定期、痛經、閉經等。可服用疏肝理氣中藥。平素可常食用些檸檬、柳丁、陳皮、洋蔥、絲瓜等。多交朋友、旅遊,聽舒緩的音樂。
此外,腎虛體質的人,也要注意,腎虛分為腎陰虛和腎陽虛,多由先天不足、房勞過度、多產多育所致:
【腎陰虛】:導致月經先期、崩漏、閉經、不孕等疾病。治療宜滋腎益陰為主,日常生活中食用木耳、桑葚、梨子、楊桃、烏梅等
【腎陽虛】:導致月經後期、閉經、月經先後不定期。治療宜溫腎助陽為主,日常生活中常食用韭菜、核桃等溫熱食物。
【脾虛】:多由素體脾胃虛弱,或飲食、勞倦所傷導致,可引起月經先期、月經量多、崩漏等。常用的代表藥物為健脾去濕藥材,日常生活中常食山藥、大棗、小米粥。
中醫師小叮嚀
中醫師吳明珠提醒,月經病的治療原則重在調經,調經的具體原則包括:調理氣血、補腎、扶脾、疏肝補肝等。但是,這一些最好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之下進行。
女性除了要注意月經失調的問題,對於經期衛生與照護也不可馬虎,因為月經期由於盆腔充血,胞宮經血下行,血室開放,抵抗力減弱,又容易發生情緒波動,若不注意攝養,可導致婦科疾病,所以,應重視經期衛生:
1.勞逸適度:經期失血可導致氣血損耗,機體易感疲勞,故不宜做超越本身體力的勞動或做劇烈運動,並應保持充足的睡眠,才有充沛的精力。
2.寒溫適宜:經期胞宮氣血空虛,應注意保暖,包括衣著保暖、居處溫暖,避免受寒、冒雨涉水或冷水淋洗、游泳等,以防止出現月經失調、痛經、帶下及婦科雜病。
3.調攝飲食:經期不宜過食辛辣香燥傷津食物,以免耗傷陰血或熱迫血妄行,出現月經過多、經期延長。但也不宜過食生冷之品,包括冷飲、水果,以防寒滯血脈,經行不暢,出現痛經、月經量少,甚至閉經。
4.心情舒暢:經期因經血下注,陰血不足,肝氣易鬱,情緒容易失控,或憂思煩怒,以致氣血逆亂,導致月經失調等症。故應保持心情舒暢,維持氣血正常運行,避免疾病發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