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自我,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冰山,能被外界看見的應對和行為模式,僅是浮出水面的一角,情緒、想法、觀點等等感受則藏在水面之下不易察覺。美國家庭治療工作者薩提爾(Virginia Satir)藉由冰山的比喻,分析人的行為與所思所想,並檢視被人們長期忽略的「內在自我」。
薩提爾的冰山理論
Source:unsplash
如果把負面情緒想像成一座冰山,隱藏在水面之下的可能是「擔心、害怕、脆弱、自卑」等複雜的組成。情緒的展現,也代表著一個人內心尚未被滿足的需求。例如,一個愛生氣的人,擁有一個害怕受傷的內心,因為害怕受傷,所以先聲奪人,看起來像是在對別人生氣,實際上,是在氣自己;一個愛抱怨的人,因為害怕自己沒有把事情做到完美,所以常常指指點點,實際上,是在提醒對自己的要求。
薩提爾把所有的人際互動,都想像成一座冰山,再把人的內在和外在,分成水面上和水面下兩部分。水面下的自我、需求、期待、觀點、感受的感受(Feelings about feelings)、感受等不同區塊層層堆疊,最後凝聚成浮在水面上,眾人看得見的外在表現和行為。
行為:應對他人與情境的外顯方式,以討好型、責備型、超理智型、打岔型、一致型等不同溝通風格為具體表現。
感受:感受分為身體上與心理上2個層面。身體上的感受包括放鬆、冷熱、痛癢、起雞皮疙瘩等;心理上的感受則是情緒,例如擔心、恐懼、焦慮。
感受的感受(Feelings about feelings):我們如何感知感受,換句話說則是對感受的評價,當我們能察覺感受的感受時,也能知道長期下來自己是如何對待自己的。
觀點:觀點由過去經驗形成的看法、信念和價值觀等,若能察覺到自己習慣性看待事情的方式,則能在各種情境下釐清分析自己的想法,並決定是否因應情境改變。
期待:除了自我期許之外,期待也涉及他人,如:對他人的期許、他人對自己的期許。
需求:薩提爾認為,人具有生命力、靈性,而這些皆是由渴望被愛、被接納、渴望有價值、渴望自由的精神和生命本質所組成。
自我:自我是支持人維持生命力和靈性的最底層,一旦人們能覺知到自我,便會有「我是完整的」感受,更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冰山如何形成?
人和人之間,若擁有良好的溝通,勢必能在描述情境之外,也能清楚表達情境、對方話語帶給自己的感受,並更進一步提出對對方的期待,讓彼此的交流保持穩定的情緒,釐清接下來雙方能一起努力進步的方式。然而,在薩提爾多年的家庭治療經驗中,發現人們的對話多為一方責備、一方討好,或者不斷闡述大道理,甚至僅是敷衍的應答。
人們談話,多半的人傾向於選擇對熟悉的方式,而非對彼此都舒適的方式應對,尤其在壓力之下,常聚焦在事件的「對錯」,並非真正探索「人」或關懷事件對人的影響。當對話聚焦在事件,而非事件對人帶來的改變或衝擊,則會使得冰山隱喻的感受、觀點、需求等不被看見,無法探索人的內在,彼此的對話恐不僅沒有對到頻率,更沒有清楚向對方說出自己希望藉由對話滿足的需求。可以練習用「一致型」的溝通風格,營造滋潤的家庭。
深入冰山底層,用「愛」融化冰山
Source:unsplash
若要潛入水底探索冰山的底層,實際上需要花許多時間練習觀察對話的方式,以及細心換位思考對方的感受。當事件發生時,面對對話的對象需要抱持著「好奇」,好奇對方的想法和渴望,能引出對方說出自己感受的可能性。接下來要能「同理」對方的處境和情緒,試著從對方的脈絡出發,了解他的行為。最後則是「接納」,在理解感受、觀點、期待、需求之後,協同他一起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此一來,就能深入冰山的底層,藉由對話探索人的內心深處。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親也能運用溝通更加了解孩子。一天花個 5~10 分鐘,不看電視、不滑手機,和孩子並肩而坐,從學校生活出發,好好和他聊聊,心對心、眼對眼,便會增加雙向溝通的機會。除了談心之外,也能規劃親子共讀、假日出遊等行程,盡可能用各種方式創造親子的快樂時光。
人們因相同而有所連結,因相異而有所成長,健康的人際關係是建立在價值的平等上。
有些人將溝通建立在自己的假設上,認為別人都應該知道他心裡想什麼;或人們常常推測,別人應該都能了解他們。這種溝通的假設,最容易破壞人際關係。要了解雙方對同一件事的看法,除了用心傾聽之外,也需要持續增進溝通方法的知識,就能漸漸打破防備心的高牆,融化內心的冰山,促成人與人之間完整的交流,達到內外一致及高自我價值感。
【延伸閱讀】
畫畫常用綠色代表愛好和平、橘色是很有主見?從孩子的4個塗鴉特徵觀察個性&心理狀態
因為陪伴時間不夠小孩才覺得無聊?讓孩子「無聊」的3大好處打消父母的自責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