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善庭心理師最近在IG上分享「有條件的愛」圖文,提到:「『有條件的愛』傳遞出的訊息是:父母的愛需要孩子用努力贏得,如果不乖、不按照父母的期待走,那麼你就不值得被愛。」並表示這個概念其實讓父母和孩子都非常痛苦!
什麼是有條件的愛?
「你要是不這樣做,我就不愛你了!」、「我真的對你很失望!」、「你要聽話才是乖小孩!」這些句子的意思是:「孩子要乖、要符合爸媽的期待,爸媽才會愛你。」但這帶來的其實是恐懼,不是愛。這些話其實暗示著爸媽做為親職者的害怕與自責,因為大多人都認為孩子的表現會顯示出父母的能力,如果孩子表現不好就代表父母教得不好,我們會因為害怕成為「不好的父母」,所以想用愛來綁架孩子的行為,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都值得被愛,不管是父母或孩子的好都不需要向誰證明!
愛與期待不該劃上等號
被「有條件的愛」綁架的孩子會有非常低落的自我價值感,孩子會覺得自己很差勁、沒有人會喜歡真實的自己,所以養出隱藏自我、迎合他人的習慣,長大後他們會將自己的價值交給他人定義,別人說自己好就是好、別人說自己爛就是爛,所以他們會盡力去符合他人的標準只為換來一句「你好棒」,而你很棒、你很好、你很厲害對他們來說就是「我愛你」的意思,因為孩子對「有用處的人才值得被愛」這一觀念深信不疑。
我們當然可以對孩子有期待,我們會希望孩子安靜一點、希望孩子自己整理書包、希望孩子照顧弟妹......但這些期待是我們需要孩子的幫忙,而孩子是獨立的人,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情緒,不一定會照爸媽的意思走,所以不要因為對孩子不聽話而感到太過沮喪,本來我們要求他人的時候也不會100%成功啊~
可以試試這樣說
如果希望孩子做到某些事情,可以試著用「說出自己的感受」來跟孩子解釋。「你太大聲的話媽媽的耳朵會不舒服,所以媽媽希望你小聲一點」是感受也是事實,而用「媽媽擔心你的成績會影響未來」取代「你不讀書我就要放棄你了」、「快給我去讀書」,孩子可以知道媽媽的感受、出發點,而不覺得大人只是想控制、威脅自己。說出感受只是討論的第一步,第二步可以用建立規則、自然因果等方式約束孩子的行為,事後也再告訴孩子:「你或許讓我失望了,但我仍然愛你。」將愛與期待分清楚!(看日本育兒專家如何訂定規則教青少年學習獨立!)
斷開家族傳遞
通常會用愛綁架孩子的人從小就是被父母這樣對待。對以前的人來說孩子就是生產力,必須趕快工作來幫助家庭生存,所以父母總是對孩子非常嚴格,希望他們趕快長大分擔父母的壓力,而現在已經不需要了!因此鄧善庭心理師再次提醒:我們的價值不需要被他人的愛綁架!如果我們的父母無法好好表現出的愛,沒關係,就讓我們斷開不好的循環、起手改變自己與孩子的人生!
sorce:鄧善庭心理師IG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