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每天哭到快燒聲,而爸媽吼斥寶寶的聲量,大到鄰居以為在家暴?!別懷疑,高需求寶寶就是這麼難帶,不是遺傳,也並非生病,全因每個寶寶氣質都不同。生到這樣的寶寶,怎麼辦?
第一步,先認識你的「高需求寶寶」;第二步,學會如何照顧他!
什麼是「高需求寶寶」?
禾馨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巫漢盟表示,高需求通常伴隨敏感,輕輕碰寶寶,或是從爸媽身上、提籃裡把他抱出來時會大哭,如果寶寶哭得很大聲,有可能就是高需求寶寶。另一方面,高需求寶寶也稱為「困難寶寶(Difficult babies)」,他通常需求很多、要人安撫、對環境特別敏感,又很堅持、固執,想做的事與想要的東西一定要達成,並且跟親密的人接觸,能使他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所以很需要長時間陪伴,也因此,常使得照顧他的人很崩潰或精疲力盡。
高需求寶寶的10項特質
巫漢盟醫師強調,高需求寶寶不是疾病,只是每個寶寶狀況不同,如果寶寶有以下10項特質,就要考慮孩子可能是高需求寶寶,必須用一些特殊方法去引導、對待他。
特質1:反應強烈,一點改變就會大哭
對於他人的觸碰,一般寶寶說不定會笑或沒什麼反應,但高需求寶寶可能別人一接近他,就開始大哭,而且可能是無法安撫的崩潰大哭。巫漢盟醫師門診時也發現,有一些孩子進來診間後,沒有停止過哭泣,並很難安撫,然而一走出診間就好了。甚至,有時寶寶情緒反應很劇烈,一生氣頭會亂撞,容易發生危險,爸媽應小心注意。
特質2:精力旺盛,活動量大
高需求寶寶不管男生或女生都是精力旺盛,醒來後即使躺在床上,也一直停不下來,這些寶寶不一定是所謂的過動,只是活動力十足,無時無刻動來動去,因此爸媽視線絕對不能離開寶寶。
特質3:餵食頻繁
就算不餓,高需求寶寶也會用哭聲要求餵食,透過吸吮,能讓他獲得口欲的滿足。雖然這些寶寶餵食頻繁,但吸一下就會覺得很安心,不一會兒便會睡著,不是那種餵一次奶就可以喝很多、撐很久再餵的寶寶,須要密集餵食,頻率高時半小時、1小時就要餵一次。
巫漢盟醫師表示,即使是瓶餵寶寶,也可能不吃奶嘴,大概在寶寶2、3歲之後,這種頻繁餵食情況就會減緩。
特質4:需求不斷
尿布一點點濕或是不舒服,別的寶寶不會反應很大,但高需求寶寶只要感覺不對,就會大叫大哭大鬧,催促爸媽趕快幫他換尿布。
特質5:經常醒著
此外,高需求寶寶的活力十足,體力比別的寶寶更好,因此睡眠需求不會太多。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兒時期視力模糊,辨認爸媽靠聲音、氣味等,加上奶量還不穩定,可能睡睡醒醒;而5、6個月寶寶視力比較清楚,看到不認識的人和環境會害怕,雖然奶量足夠,但伴隨著分離焦慮症狀,常擔心醒來看不見爸媽,因此睡覺也不易安穩。通常他們白天睡眠亦不會太久,若寶寶送托嬰中心或幼兒園,午休時間可能是不睡覺擾人的族群。
特質6:反覆無常,難以預測
對高需求寶寶有效的安撫方法,可能實行一陣子就失效。比如,有些爸媽利用喝水聲音等白噪音,來讓寶寶比較不哭鬧,但這招對高需求寶寶只有一陣子有效。安撫高需求寶寶方法要不斷調整,因為總是有意想不到的狀況出現。
特質7:高度敏感
不管是環境、聲音、人事物,會在大人還沒查覺到之前,高需求寶寶就知道。而且嗅覺、聽覺非常敏感,常第一個聞到奇怪味道,或能聽到很微小的聲音,並容易因為一點點聲響就醒來。
特質8:放不下來,喜歡人抱
高需求寶寶喜歡跟人相處、有人陪伴,因此很黏爸媽或主要照顧者,常要人抱,一放下來會大哭大鬧。
特質9:無法自行安撫
這類型寶寶無法自行安撫,會堅持主要照顧者陪伴他。通常早上睡醒後,不會自己玩,會要求媽咪或爸比一起醒來陪玩。
特質10:對分離非常警覺
巫漢盟醫師形容,高需求寶寶對分離十分警覺,很多媽咪想趁寶寶睡著後,做一些自己的事,但當媽咪一離開寶寶,他很快會查覺,因此照顧高需求寶寶,媽咪幾乎無法擁有自己的時間。
高需求寶寶與主要照顧者的關係,很重要!
巫漢盟醫師表示,高需求寶寶需要與主要照顧者建立親密關係,若寶寶一開始沒有獲得良好的安全依附,未來內心可能會變得比較封閉,因為如果親密的人都不理他,長大後更不容易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另一方面,只要用對方法,爸媽和高需求寶寶會建立非常好的關係,長大後也會主動關懷別人,社交、人際互動都會不錯。在個人成就方面,因他聰明、性格執著又有創意,對自己堅持目標,更能去實現,有些研究發現,這些族群懂得人心、具備影響人的能力,未來會是很好的領導者。但高需求寶寶,有完美主義傾向,常因某個點卡住而生氣,努力卻做不到時不知如何讓自己釋懷,此時爸媽要適時引導,當寶寶想做的事無法達成,讓他學習接受、懂得自我安慰並找到臺階走下來。
馬偕紀念醫院兒童職能治療師彭可佳認為,高需求寶寶感官比較敏銳,長大後可透過這些感官去做任何感受和嘗試,如觸覺比較敏感,精細動作、敏感度會較佳;如前庭較敏感,會比較警醒;如視覺、嗅覺夠敏銳,對聲音、色彩的感受更細膩。根據研究指出,高需求寶寶長大後會不會有好的發展,端看爸媽給他什麼,倘若爸媽對孩子包容、溫暖、接受他、給予回饋,長大後不管是在學業、人際互動、適應力、與人合作、自我控制,都非常優異。但也發現,如果爸媽是冷漠、忽略地對待他,孩子就會往負面發展。彭可佳表示,「高需求寶寶是個禮物,用另一種角度包容他,他會給你很大的回饋。」
想要改變寶寶,不如先調整作法
面對高需求寶寶,爸媽作法和心態要先調整,比起想要調整寶寶有效得多。至於百歲醫師教養法適合高需求寶寶嗎?巫漢盟醫師分析,百歲醫師的方法,類似心理學行為主義去制約孩子,卻未考慮他心理層面的需求。由於高需求寶寶很固執,可能會一直哭、跟你拼到底,只會讓爸媽更挫折。相對的,親密育兒比較適合這類型寶寶,但也要考量照顧者的體力和心情。
搞定「高需求寶寶」10大攻略
攻略1:0至6個月盡量滿足寶寶
巫漢盟醫師認為,0至6個月的寶寶不會偽裝需求,因此應盡量滿足這時期高需求寶寶的需要、多抱抱他。當寶寶哭鬧時,看一下是不是尿布濕了或大便了,或是肚子餓了,雖然他反應很強烈,但也比較知道有哪些問題,不會有紅屁股、吃不飽的狀況。但如果剛剛換過尿布、喝過奶,可以讓寶寶等一下,當已確定他在安全狀態下,讓他哭5至10分鐘沒關係,這樣主要照顧者也不會如此緊繃。
攻略2:6個月以上延遲滿足
當寶寶6個月後,便不必如此順著他,哭哭討抱時可讓他等一下,不然爸媽將無法做自己的事或上廁所。雖然7、8個月時寶寶有分離焦慮問題,但只要讓他知道你沒有不見,有機會時跟他玩躲貓貓遊戲,拿物品蓋在臉前面、再打開,讓寶寶明瞭爸媽不會消失。6個月以前寶寶無法意會這個遊戲,但隨認知能力的發展,寶寶會漸漸明白物體恆存的概念,便不會對爸媽的暫時離開感到焦慮。
攻略3:先了解自己的孩子
要引導孩子前,先了解自己孩子。高需求寶寶的特質,並非每個孩子都一樣,共同點是他們反應、情緒會比較強烈,但這些都是有跡可循的,因此先建立親子間親密穩固的關係,再慢慢調整引導孩子的方式,隨著認知能力越來越好,孩子也會漸漸進步。
另一方面,照顧高需求寶寶很辛苦,媽咪育兒同時要先滿足自己需求,即使寶寶哭泣討抱,也要先去喝水、吃飯、上廁所、睡覺,並把自己放空,別想再去做其他事,盡量少給自己壓力、對自己好一點。
巫漢盟醫師強調,如果主要照顧者是媽咪,爸爸或家人應先認同這個孩子是高需求寶寶,帶起來真的很辛苦,需要多一點關懷和照顧,而不是說閒話或指責,說出:「要哭就讓他哭啊!」、「是你方法不對!」此時媽咪已經感到很疲累,這時候需要被理解與被支持。
爸爸角色很重要,如果寶寶哭了,媽咪在忙,應幫忙抱哄寶寶,爸爸和寶寶也要建立安全依附關係,家人都可加入陪玩陣容,不能以「寶寶不黏你」做塘塞,建立關係必須從孩子小時開始累積。若真的無法協助,可尋求保母、托嬰中心、陪玩姐姐,或找家事助手分擔媽咪壓力。
攻略4:給予寶寶感覺動作的刺激
彭可佳職能治療師表示,大腦自我調節很重要,如何讓大腦可自我調節?有三個層次,第一,滿足寶寶生理需求,吃得飽、穿得暖,就有基本的分數;第二,給寶寶感覺、動作的安撫,讓他的大腦可以調節;第三,認知層次的大腦調節,如大人心情不好會看電視、逛街,小孩會轉移目標、玩玩具。
感覺動作方面,在寶寶身上可以做的,在於提供給各種感覺的刺激。「觸覺」部分,媽咪多抱寶寶就是很棒的觸覺體驗,以及做一些嬰兒按摩、給寶寶大面積觸壓的感覺,但要一邊做一邊觀察寶寶反應,來決定給他哪種強度,若寶寶不喜歡這種按壓,還是要尊重他。有些高需求寶寶可能今天喜歡、明天又不喜歡,不必太挫折,因為他就是這樣。「前庭覺」部分,影響寶寶警醒度、專注力、平衡感,透過刺激前庭覺能安撫寶寶的情緒。建議給寶寶能預期的、溫柔的、線性的(不要抱著轉來轉去)、規律地搖晃動作,手痠時可使用搖床,或是抱寶寶在能旋轉的辦公椅上轉圈圈,也是輕鬆省力的方式。「本體覺」的刺激,有助於寶寶情緒穩定,透過包覆寶寶、把他包緊,或是讓寶寶趴著、撐著對抗地心引力,跟寶寶玩仰臥起坐的遊戲,讓他多出一點力氣,當肌肉出力時,本體覺的刺激會增加。
彭可佳職能治療師認為,如果希望寶寶睡覺時較安穩,在視覺上不要給他太花俏、凌亂的東西,並讓他睡在熟悉的地方,不要有新東西影響他的情緒。聽覺上,可給他模擬子宮的聲音,如電風扇運轉的雜音,長大後再慢慢讓他聽一些喜歡的輕柔音樂,都能幫助寶寶更穩定。
攻略5:哄睡高需求寶寶的招數
高需求寶寶精力旺盛,哄他睡覺總讓爸媽費盡心思,對此,彭可佳職能治療師建議,抱緊寶寶、包緊他、使用電動搖床搖晃,以及讓寶寶吸吮,如吃奶嘴、喝奶、親餵,皆可幫助寶寶入睡。此外,若寶寶吸吮沒問題、食欲好,睡前最後一餐可給他一瓶較難吸的奶,奶嘴洞不要挖這麼大,因為難吸一點,能提供較多本體覺和觸覺刺激,尤其是親餵母奶,更能安撫寶寶。
巫漢盟醫師強調,寶寶晚上夜哭,可先排除生理需求因素,如白天吃太少、晚上肚子餓,或大小便問題。有可能寶寶作息須要調整,若白天睡太多,晚上自然就會睡得少。另一方面,腸絞痛好發在高需求寶寶,因為本身敏感特質,腸胃道系統也可能較敏感、蠕動較快,如晚上哭鬧不止,可抱起來搖、親餵、聽一些白噪音,這些都是哄睡寶寶的方法。高需求寶寶須要做一些親密接觸,睡前可幫寶寶進行全身按摩,讓他比較舒服、好睡。或是睡前泡個澡,比較放鬆不緊繃,會睡得好一點。當寶寶會爬會走後,白天曬點陽光、增加活動量,晚上盡量關燈,留一盞小夜燈即可,並培養睡前儀式,如洗完澡、喝完奶、聽音樂、睡覺等,每天單調、重覆的步驟,讓寶寶知道睡覺時間到了。
值得注意的是,有親餵夜奶習慣的寶寶,因母奶含有乳糖,開始長牙後,夜奶可能會對牙齒造成威脅,巫漢盟醫師的門診上,遇到不少寶寶含乳睡著蛀牙的例子,因此不管是親餵或瓶餵,長牙後夜奶一定要減少,並加強牙齒的清潔。
關於腸絞痛部分,彭可佳職能治療師補充,腸絞痛與高需求寶寶還是有一些區別,前者出生後2至3週才有症狀、接近晚上才會哭鬧不休、4至6個月就會痊癒,可排除這些生理因素後,再進一步觀察。
攻略6:讓寶寶知道爸媽的底限
當寶寶6個月以上,爸媽要開始建立規矩,彭可佳職能治療師強調,對待寶寶要溫柔、堅定、有原則,讓寶寶知道爸媽的底限在哪裡。若寶寶比較穩定,至少睡眠狀況相對穩定,或是進入另一個成長的階段,此時是調整寶寶行為的好時機,但切記,一次只要調整一個行為即可,如睡覺前哭鬧、半夜要夜奶等,劃出自己的底限,再慢慢抓出適合孩子的方式。又如孩子適應新環境會焦慮,可先用預告的方式,讓他看看一會兒將前往之處的照片,如百貨公司的餐廳等,幫助他降低緊張情緒。事實上,在規律的生活下,可讓寶寶嚐試不同的環境,藉此拿捏他是否已可開始要求,再漸進式給他底限,高需求寶寶是可以被改變的。
攻略7:家人輪流、專屬照顧
你家是不是常上演這樣的情境:當寶寶睡著後,好不容易覺得終於有時間可做自己的事,沒多久卻又哭了,於是再度回到房間哄睡,但才剛踏出房門,寶寶又哭了,來來回回幾次後,理智線快斷掉。
面對這個問題,巫漢盟醫師提議,每次都有一個專屬的人輪流去照顧寶寶吧!如果只有媽咪一個人,情緒容易變得很緊繃,對高需求寶寶不見得好,因為媽咪情緒不穩定,寶寶也會知道。至少兩夫妻一起輪流,或有其他家人幫忙,互相進行接力戰,當一個人的情緒到達臨界點快爆炸時,另一方可馬上接手。
攻略8:用計時器教他學習等待
「玩具現在幫我找!現在就要陪我玩!」巫漢盟醫師提及,高需求寶寶沒耐心,漸漸成長後,應建立寶寶時間觀念,並學習等待。2至3歲後,可善用計時器,培養對於時間的觀念。如等到計時器「嗶嗶嗶」,媽咪就來找你!或如「嗶嗶嗶」後你都沒有哭,媽咪會給你愛的鼓勵!在孩子吃飯、洗澡時設定時間,能建立他遵守時間的觀念,避免凡事拖拖拉拉,同時讓他了解時間有限,以及延遲滿足、學習等待。須要提醒的是,高需求寶寶比較固執,當他正在玩玩具,跟他說時間到了,必須先去吃飯或洗澡,他會說等一下,因此要灌輸他時間的觀念,也要提醒他還剩多少時間。
攻略9:幫孩子做「情緒紀錄」
巫漢盟醫師表示,當孩子3、4歲有認知能力後,可以慢慢引導他,並幫他做「情緒紀錄」,每天紀錄一下孩子的喜怒哀樂,並和他討論,若孩子一整天都沒哭,或是能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可鼓勵他:「哇,你今天都沒哭、沒尖叫耶!」觀察他哭鬧次數是否慢慢減少?給予獎勵不一定是實際物質,帶他去公園玩、溜滑梯等,都是很棒的獎賞。
攻略10:不要跟別人比較
最重要的是,不要跟別的寶寶做比較,雖然高需求寶寶比別人難帶,但很多研究顯示,這些寶寶未來各方面發展都不錯,不但是貼心的孩子,也能體察家人的需求,因為他們有高度敏感度。彭可佳職能治療師建議,高需求寶寶的主要照顧者,最好不要一直更換,並提供主要照顧者足夠的支持系統。例如,主要照顧者是媽咪時,爸爸也要了解孩子的狀況,在媽咪有需要的時候可以立刻接手。
高需求寶寶幾歲後會比較好?
高需求寶寶幾歲會好轉,其實並沒有定論、因人而異。彭可佳職能治療師指出,有些寶寶6個月後會改善,因為發展比較成熟,會看表情、會有反應,坐姿也比較穩後,較會自己玩,就不會這麼依賴家長。巫漢盟醫師認為,「1歲前處理寶寶生理需求,1歲後處理他的情緒。」寶寶大腦大概在1、2歲後,會漸漸發育完成,而2、3歲後會跟大人差不多,因此很多爸媽會說,高需求寶寶似乎在1、2歲後比較穩定、好帶,一方面比較認知能力躍進,有一些同理心出現,另一方面也聽得懂人話、比較能表達。
彭可佳職能治療師強調,診間碰到的高需求寶寶都能獲得改善,怕的是爸媽的態度,當他正在改變時卻一直順著他,導致他3、4歲還是家中的小霸王。因此,爸媽心中要有一把尺,要給孩子一條界線,沒有界線和限制的孩子會無所適從,有時會鬧到爸媽受不了,對孩子也不好。劃一條線給他,孩子看到那條線,可能他還是會鬧,但他知道是有限度的。所以,觀察自己的孩子,有原則地對待他,並透過一些感覺刺激活動,幫助孩子情緒穩定、各方面發展。只要與高需求寶寶建立良好的安全依附關係,長大後親子互動會更緊密。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職業媽咪白天工作很疲累,對於高需求寶寶的哭鬧,可能會選擇放棄或忽略,這樣會為寶寶的未來帶來不好的影響。彭可佳職能治療師建議,媽咪先認知孩子是一個高需求寶寶,確認後就能夠包容、傾聽,並放慢自己的步調去感受他,同時相信自己,可以給寶寶最好的,因為妳是最了解他的人。「如果真的搞不定時,適時求救!」除了跟爸爸建立合作默契外,透過分析照顧寶寶的日常作息,把別人能幫妳的地方提出來,讓自己擁有喘息的時間。祝福所有爸媽,用最有效的方式,滿足寶寶的最高需求。
本篇文章由『嬰兒與母親』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孩子講不聽怎麼溝通?對付牛脾氣的小寶貝,3招「聽話術」學起來!
循序漸進,培養寶貝收玩具、做家事的能力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