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考了第二名,明明心裡很高興,想對他說:「好棒,真不簡單」,說出來卻變成了「跟第一名差多少?錯了什麼?」
如果遇上別人來恭喜,稱讚孩子,這時父母可能再追加一句「沒有沒有,還差得遠了,他還有很多問題要改進啊……」
看到孩子跌倒,心裡想的是好心疼,想問他痛不痛,出口卻成了「早就跟你說要小心,你看吧!怎麼那麼粗心?」
你也落入亞洲式父母說話陷阱了嗎?這些常出現在我們耳邊、嘴裡的言語,在講究重視個人性、鼓勵孩子的美國,成了心理學家們歸納、常見的「亞洲式父母」教養、溝通方式。
恨鐵不成鋼 用批評表達愛與鼓勵
source:unsplash
這些說話方法,常常用意是好的,怕孩子驕傲、不留意缺點,希望孩子改正錯誤,成為更好的人,而用看似批評的言語、要求來表達愛。「我批評他是為他好」、「因為他是我兒子,我才說他。如果是路人,我才懶得理他」、「我教他,是我的責任。我在乎,才說他」……,在加州的韓裔婚姻與家庭治療師金強恩(John M. Kim)辦公室裡,常常聽到亞洲父母如此說明對孩子恨鐵不成鋼的愛。
很多亞洲父母用批評來表達愛與鼓勵,用否定的話來教導孩子要謙虛,希望孩子因此更警惕、激勵他們更努力,原是來自傳統的智慧,但是到了現代社會場景,卻反而讓一些孩子認為自己怎麼做都不夠好,對自己沒有信心,怕父母失望,甚至陷入憂鬱,想逃離父母。
金強恩與專精跨文化問題的心理治療師路易(Sam Louie),陸續在《今日心理學》與部落格文章中,比較中、西方父母在一些人生情境上的差異,教父母怎麼表達嚴格的愛與教養,在孩子的耳裡顯得更充滿恩慈、更動聽。
首先,是不吝惜、別顧慮太多的讚美孩子吧!金強恩指出,他很明瞭父母們怕讚美、接受孩子的現狀,會導致孩子自滿、自我中心、甚至失敗。但至少,爸媽可以不要在孩子有所成就時,用負面的話提醒他做得不夠或有所不足,澆他冷水。而且,用鼓勵、正面的話讚美孩子,也一樣可以激勵孩子的向上心,做得更好。
而當孩子犯錯、做得不好時,其實孩子心裡也不好受。這時責備、數落他,虧他怎麼不細心些,彷彿落井下石。孩子更需要的,可能是關心他痛不痛,是不是很難受,或給他一個擁抱,然後專注在怎麼一起面對問題。
無所事事的陪伴
source:unsplash
另一種父母表達愛的方式,是陪伴孩子。在美國,稱為有品質的時間(quality time),聽起來很有學問,但重點只是待在身邊,跟孩子一起聊聊天或做些尋常事,或者去散步、運動、旅遊。在亞洲,忙碌的工作與課業壓力,導致很多父母跟孩子共處的時間,是送孩子去補習、學才藝、在家裡也要不斷盯他們做功課或唸書。如果能騰出一段「無所事事」的親子時光,就是靜靜的陪伴、出遊,而不要抓到空檔就急著忙碌督促,也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沒有條件的愛。
這並不代表投入時間與資源,苦心栽培孩子是錯的。還要留意的是,有些亞洲父母會在栽培孩子之餘,也說些「知不知道這花了多少錢」、「好好學,別浪費」之類的話。這雖是事實,卻讓孩子感覺,這好像是父母額外的恩賜,感恩之餘,卻反而覺得有罪惡感,或倍感壓力。雙方的這些感受都沒有不對,也可能會提醒孩子更好好學習。但父母其實也可以換一種說法,強調他們看到了孩子的天賦,很高興看到孩子發掘、投入他們喜歡做的事,鼓勵孩子把握機會,好好學習,發揮長才。
反過來,父母開心接受孩子愛的表現,對孩子也是一種鼓勵。例如,孩子送禮物給父母時,常要先觀察、苦思,用心挑選。父母心裡其實應該都很開心,但是卻因為捨不得孩子花錢,而回以「以後不要浪費錢」,更糟的可能是批評這個禮物一番,反而讓孩子覺得很挫折。換作西方父母,可能會先感謝、讚美這個禮物與孩子的用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喜悅與肯定。
source:unsplash
其實無論亞洲或西方,父母心中的愛與感受都是一樣的,只是說出來的話不同,就可能讓孩子的心情經歷天壤之別。這麼一來,父母更要留意,避開阻礙表達心意的說話陷阱。
【延伸閱讀】
孩子要「激」才會成長? 假期中家長最應該避免的「嗆聲」說話法
林叨囝仔:罵孩子的理由有千百種、成效也很快!但打罵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什麼?
會生不會教、教不聽就打?教養沒那麼簡單,請大家給帶小孩出門的父母多點耐心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