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志願、放榜、選學校、畢業……,又到了「鳳凰花開」的時候。要選什麼的學校、以後想做什麼?這類問題正困擾孩子,也困擾家長。
source: Pixbay
在這樣的時刻,暢銷名作家兼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教授亞當葛蘭特(Adam Grant),以及資深得獎記者兼主播、節目主持人法利斯(Paula Faris),在閱人無數後,都建議父母,與其問孩子「長大想要做什麼」,不如跟孩子討論「以後想做什麼樣的人」?
為什麼?因為孩子長大後的人生,有許多面向,不是只有「做什麼」。
葛蘭特發現,總是問孩子長大後要做什麼,把孩子對未來的想像,侷限在工作這件事,也把人生的願望、是否成功,只跟工作職涯掛在一起。大人免不了會在孩子回答後,討論、甚至評論起他們的答案,這還可能限制了孩子在其他領域的養成,或讓孩子認為,被期待回答出一個大人覺得成功、有出息、能接受的領域。
例如,小孩如果說,想要成為很好的父母、或是做一個正直的人,大人會流露很奇怪的反應,好像就不符合大家對答案的期待。像葛蘭特,小時候就很怕被問到這樣的問題,因為他從沒想過要成為什麼樣的大人物或英雄,也沒想過什麼特定了不起的、像太空人這種職業。
「長大想要做什麼」?只侷限在工作
source: Pixbay
其中的矛盾在於,爸媽們雖然常說,孩子最重要的價值就是誠信正直或是關心別人,但是在討論關於長大的問題時,如果只問長大要做什麼,而不是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會讓孩子以為,最重要的是職業,讓他們認為職業就是成功的關鍵。
有的孩子,也可能因此變得功利,但卻不一定快樂。法利斯就是從事大家都覺得很棒的行業,記者跟主播、新聞節目主持人,光鮮亮麗,還得了艾美獎。但那樣的工作所帶來的生活與步調,以及工作內容的矛盾衝突,讓她很不快樂且疲憊不已,最後轉型為討論信仰的談話性節目播客,找到自己的真愛。
她也在新書《走出泥沼》(Called out: Why I Traded two Dream Jobs for a Life of True Calling)中透露,女兒就掉進這樣的陷阱。一直都求好心切、成績優異的女兒,在升六年級前的暑假說,想要在小學畢業後,參加一個騎腳踏車橫越美國的活動。法利斯問為什麼,女兒剛開始也說不太清楚,但最後終於吐露,是因為這樣在申請大學的資料上看起來很不錯,會很有幫助。她驚覺,就是大人的談話,讓孩子的想法一直在要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得上什麼樣的大學打轉,從小就這樣被訓練,要追求這些事情。
「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打開熱情和夢想
source: Pixbay
另一種陷阱是,孩子可能只沉浸在「想要做什麼」這樣過於美好的想像。葛蘭特提醒,這讓孩子忽略了,那不見得對他是可行的職業。例如,可能沒有那樣的天賦,他的身體或其他條件並不適合那樣的工作與生活型態,或是難以支付生活上的種種帳單。很多大人會對孩子說「你可以成為想要成為的任何人」,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反而可能讓孩子在追求的過程更加焦慮。孩子要知道的是,他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如何逐夢踏實,才能向夢想邁進。
更糟的現實可能是,未來的工作樣貌跟現在會很不一樣。孩子現在看得到、想做的工作,可能未來會不存在,而且還要面對很多小時候沒有看過的工作。
他們都提醒,跟孩子討論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才能打開各種可能性,去滿足他們有能力、或願意學習、去做、可以完成的夢想。而且也可以在討論中,帶出重要的人格發展,了解對他們重要的價值,啟動他們的熱情,發揮長才,成為那樣的人,當事人開心,也對社會有貢獻。
即使孩子的回答是很多人覺得不那麼冠冕堂皇、政治正確的「想成為有錢人」、「漂亮的人」,也沒有不對。因為父母可以趁機跟孩子討論內在的價值觀和外在的成功條件。例如,想要有錢的原因?有錢要做什麼?想要有錢,可以創業;想要創業,要先怎麼學習和探索自己的優勢?這會讓他們更有方向,也幫助他們在重要的時刻,做出好的選擇。
source:Pixbay
更有趣的是,請孩子想想,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可能會觸發他們重新思考從來沒有想過可以做的事情。像葛蘭特,他想要成為可以做很多不同事情的人,所以找到了變通的方式,成為組織心理學家,藉著改善別人的工作,來經歷各種不同的工作。這不是一個小時候能答出來的答案,卻開啟了更豐富、開心的人生。
【延伸閱讀】
史丹佛「人生設計課」大師專訪:讓孩子設計「對他而言有意義」的人生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