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春、秋季都是台灣腸病毒肆虐的季節,小時候每到這時間,都能在學校內聞到濃濃的漂白水味道,甚至放了幾天假,但你真的瞭解腸病毒是什麼嗎?為了我們心愛的寶貝,一起來了解令幼兒園、學校聞風喪膽的「腸病毒」吧!
腸病毒是什麼?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總共有60幾種病毒。若是大人感染,有時會沒有症狀,或只是像感冒一樣。但根據疾病管制署歷年來的調查顯示,5歲以下的幼童是感染併發重症的高危險族群,致死率在1.3%至33.3%之間。
症狀
一般腸病毒感染後2~10天就會出現症狀。若是大人感染,有時會看不出來或只是像感冒一樣,但小孩常見的症狀為「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
source:ePark
「手足口病」的感染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患者常因為口腔疼痛而不願意進食,病程約7~10天。
「疱疹性咽峽炎」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4~6天。病例多數輕微無併發症,少數則會併發無菌性腦膜炎。(無菌性腦膜炎會讓小孩劇烈頭痛、懼光、肌肉疼痛)
另外比較少見的病徵則是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流行性肌肋痛、發燒合併皮疹、新生兒腸病毒感染,都是有可能致命的病毒。
傳染方式
source:bellemaison
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會透過腸胃道(糞便、口水、食物污染)或是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能透過病人身上的小水泡而受到感染。
若是孕婦得了腸病毒,雖然不會產下畸形兒,但會透過胎盤,或分娩過程傳染給新生兒。新生兒感染後,輕微發燒、嚴重致器官衰竭,不可不防,因此媽咪們若在分娩前2週有和感染病人接觸、疑似腸病毒的病徵,請特別和醫生說明。
至於哺乳的媽媽若感染腸病毒,由於擔心母嬰親密關係容易互相傳染,因此最好諮詢醫生意見後再決定要不要哺乳,或是媽媽將雙手洗淨、擠出母奶後,請健康的家人瓶餵嬰兒。
預防方法
source: ePark
面對所有的病毒最有效也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勤洗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尤其是幫小孩換完尿布後,更是要用酒精消毒雙手再陪孩子玩;新生兒與嬰兒也可以多餵食母奶,增加體抗力。貼身內衣褲也能用50度以上熱水浸泡消毒。此外,腸病毒對消毒酒精有抵抗性,想讓腸病毒失去活性就得使用市售的含氯漂白水!
腸病毒迷思
1.吃冰或冰的東西可以治療腸病毒?
並不會,腸病毒目前沒有特效藥物可以治療。會有這樣的誤解是因為嘴巴破洞,吃冰的東西能緩解不適。
2.得過腸病毒後是不是就免疫、不會復發了?
得到某一種腸病毒感染以後,至少會持續有數十年的免疫力。所以對於同一種病毒而言,不會復發。但是有幾種腸病毒會引起同樣的手足口病或庖疹性咽峽炎,所以有的人會得到一次以上的手足口病或庖疹性咽峽炎。
source:mamari
天哪!腸病毒也太可怕了吧......難怪學校要特地為了腸病毒設立停課標準:「同一班級在一週內有兩名以上(含兩名)幼童經醫師診斷為腸病毒感染(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等)時,該班級應停課7天。」。看完文章,回家就記得趕快洗手,再陪寶寶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