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有爭議,但在全世界多數的文化中,剛出生的嬰兒與母親同床共眠都是常態。而什麼時候應該開始訓練孩子自己睡呢?美國《爸爸經》雜誌調查發現,多數家長都認為,當孩子開始學步時,就該教他們自己睡了。但是對孩子而言,結束與爸爸媽媽同床是很痛苦的事。他們已經習慣了爸媽的溫暖,以及一醒來有爸媽在身邊的安全感。對這些孩子來說,要讓他們聽完床邊故事就乖乖睡覺是很困難的。爸爸媽媽需要做些額外的工作來訓練孩子自己睡。
1.讓孩子從頭參與準備自已的房間
「讓他們全程參與這個過程,」兒童心理學家蘿珊娜·勒薩克(Roseanne Lesack)醫師建議,「一開始,跟孩子討論買一張小床,放在他們自已的房間裡。」
家長應該跟孩子解釋清楚,「有自己的房間」是什麼意思,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床、寢具、以及任何能幫助他們安撫自己的東西。然後,開始真正的訓練:讓孩子真正睡在自己的小床上。這個過程會很長,要按部就班的慢慢來,才不會破壞孩子對父母的信任。
2.漸進式改變睡前陪伴習慣
第一個晚上,在完成刷牙洗臉、床邊故事等睡前儀式以後,父母當中應該要有一人坐在孩子床邊陪孩子,直到孩子熟睡,之後再離開房間。即使有爸爸媽媽在旁邊陪著,第一個晚上也可能很難熬。等到孩子習慣以後,爸媽再漸漸移離床邊、移向房門口,坐在門口陪孩子,直到孩子熟睡。重點是,一次只移動一點點,讓孩子漸漸習慣。等到孩子完全習慣以後,爸媽就能離開房間了。
「有10萬種方法可以把這個步驟分成小步驟,」勒薩克醫師說:「基於孩子的需求和你們家庭的習慣,你們可以採取適合自己的方式。」這種漸進的方式通常很有效,重點是父母要給孩子時間,去慢慢習慣每一個新情況。
3.完成睡前儀式立刻離開
「至少要有連續3個晚上成功,才能進行下一步」勒薩克建議:「成功表示孩子沒有鬧情緒,沒有哭,在正常時間內睡著。就算孩子沒有哭並且在正常時間內睡著,但如果他不開心,就不能進行下一步。」
最後一步是在睡前儀式完成後立刻離開房間。如果孩子不能接受,父母可以留下來陪孩子一小段時間,然後離開,之後每隔一小段時間就回來看孩子一下,直到孩子熟睡。等到孩子習慣以後,再逐漸延長離開房間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同樣要遵守至少連續3個晚上成功、再進行下一步的原則。
不過,真正開始實施時,家長會發現,或許沒有想像中的那麼輕鬆簡單。家長可以視孩子不同的心理需求和狀況,彈性調整培養孩子獨立睡眠的實施年齡和做法。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