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韓國發生一件引起國際重視的虐兒案件,讓許多媽媽都心碎不已,不敢相信怎麼會有人狠得下心對未滿2歲的寶寶下重手。據韓媒報導,一對夫妻領養了7個月大的女嬰,但在女嬰16個月(1歲4個月)時送醫不治死亡。經醫護人員及社工、警察調查,發現養父母有疑似虐童的跡象,重點是女童生前已經有週邊人向相關單位檢舉、提出質疑,卻一再的被疏忽,讓一條小小生命被無辜犧牲。
但其實,台灣的虐兒案也不少。根據衛福部的統計,施虐者的身份最大宗就是父母,年齡約落在30~49歲之間,而施虐者的特質以數量排名分別是「習於體罰成不當管教」、「負向情緒行為特質」、「缺乏親職教育知識」。
source:保護司統計調查 /妞新聞作圖
source:保護司統計調查 /妞新聞作圖
對此,兒盟政策處的李主任及家扶基金會社工處蔡主任也提出解釋:「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晚婚、晚生,所以施暴年齡的比例也會越來越老。另外,父母的受教程度也可能影響經濟收入,導致不同程度的壓力,就有可能對孩子造成過度體罰。其實這也反映出了潛在的社會問題。」
source: Pexels
不過這些數據好像和一般社會新聞常見的案件落差很大,施虐的身份不是年輕小爸媽,而原因也不是嗑藥、酗酒,反而是「看似更關心小孩的中年父母」。對此,家扶基金會跟兒盟也一致認同:「小爸爸、小媽媽以及嗑藥、酗酒等成癮問題,雖然在虐兒的數據比例中不是最高,卻最容易造成『重大傷害案件』,包含學齡前幼兒的死傷比例也是最高的。」成癮問題會讓父母在意識不清、情緒失控的狀況下,下手不分輕重,容易造成孩子重大傷亡;學齡前的幼兒也因為缺少保護自己的能力、不夠強壯,死傷的比例也較青少年更高。
source:保護司統計調查 /妞新聞作圖
source:保護司統計調查 /妞新聞
看著衛福部提出的統計比例,真的會讓人感到膽戰心驚,因為年齡從嬰幼兒一直到17歲都有,且以青少年居多。
對此,兒盟與家扶基金會也表示:「其實政府把所有不當對待兒童的案件都歸納在其中,不只是父母施暴,連孩子在青少年時在外界遭到的誘惑、性剝削、校園霸凌都涵括在內,也因此青少年的比例才會這麼高。但也不可否認,小孩上學後,父母施予的壓力會更大,成績、叛逆期等等也都會是親子衝突、父母不當管教的理由。」
5大受虐跡象
source: Pexels
根據衛福部提出的身心虐待有分4種:身體虐待、精神虐待、性虐待跟疏忽,還有最大宗、也最難定義的「不當管教」。而根據施虐行為也會造成小孩不同的行為、外表特徵。家扶基金會提供5大重點提供給各位參考:
1.平常不容易受傷的地方,會有傷口出現。例如大腿內側有瘀青、肋骨骨折,這種受傷跌倒、被蚊子叮也不容易出現的傷痕。
2.「意外受傷」的頻率太過頻繁到令人起疑的地步,或是「意外受傷」的藉口不合常理、不合邏輯。很多小朋友受到傷害後,會用「意外事件」隱瞞事實,但如果他每天都從樓梯摔下來,或是哪一天說他邊爬樹、邊騎腳踏車這種毫無邏輯的受傷藉口,就要提高警覺。
3.個性畏縮、不容易親近他人、不喜歡回家、有攻擊行為、精神渙散、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學習能力低落、缺乏情感表達……等等情緒、行為障礙。
4.如果是被家長疏於照顧的小孩,外表可能會常常穿著不合時宜的衣服、滿口蛀牙、體重過輕或外表很髒,常常會有紅疹、各式皮膚疾病;行為上會有三餐不繼、到校園內的廚餘桶翻食物吃……等等行為
5.如果是遭到性侵、性騷擾的小孩,在行為特徵上會討厭自己的身體,也不喜歡與人接觸,有時也會有不符年齡的性相關言語,或是喜歡性騷擾同學。
通報後續
source: Pexels
即便已經敘述了各種受虐跡象,但相信還是有些人遲遲不敢踏出那一步。擔心自己的多管閒事不僅無法改善現狀,反而讓小孩遭到父母的報復,被打得更兇……或是擔心會不會發生類似韓國虐兒的事件,通報後相關單位卻毫無作為,放任孩子繼續待在有毒的環境。對此,兒盟跟家扶基金會解釋:
「台灣針對兒少保護會有3種等級的預防處理:
第三級預防:等級最高的開案,成立兒少保護案件,相關單位會積極介入處理
第二級預防:政府會協助脆弱家庭(俗稱的高風險家庭)改善生活環境、提供正確的育兒觀念。像兒盟就會提供《逆境家庭反轉計畫》,針對經濟弱勢、有新生兒的家庭、或是小爸媽,提供各種家庭支持服務。
第一級預防:政府及民間團體提供講座、托育服務、親子館,讓有需要的父母得到應有的資源,能夠一邊工作、一邊好好照顧孩子。」
此外,台灣的社工教育訓練、後援機制都是非常足夠的,不太可能會發生像韓國虐兒事件一樣的事情:旁人通報了卻毫無作為。」
source:Pexels
但如果我們一直袖手旁觀,需要的家庭就得不到他們需要的服務,孩子也一直無法被拯救。因此妞編輯、以及各個社福單位,都還是希望大家能對身邊的小朋友保持高度關注,如果有發現任何異狀,也千萬不要猶豫,通報就對了!後續的處理,也請放心的交給社福單位吧!
Source: 兒童福利聯盟,家扶基金會,衛福部保護司統計調查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