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兒界中,常有「terrible two」、「兩歲豬狗嫌」的說法,而這也是孩子們的第一個叛逆期。看著小小朋友在那邊老氣橫秋的說著「不要不要」或是異常固執,有時候還真的會惹父母好生氣。(別再給我找麻煩啦~)這時候,你就需要《不生氣也能教出好寶貝》這本書啦!
先來了解一下「生氣、憤怒」是什麼吧!
根據書中解釋:「憤怒是保護重要事物的情感」,當我們在面對孩子產生「憤怒」的情緒時,可能正是我們想要保住「自己的立場或主張」、「為人父母的尊嚴」、「舒適自在的空間」,當外人/小孩打破父母想要守護的東西時,就會產生憤怒的情緒。
當我們再仔細剖析自己憤怒的情緒時,會發現在「憤怒」的背後隱藏了更多的「原始情緒」,例如痛苦、悲傷、空虛、焦慮、不安……,因為不知道如何表達所以才透過最直接的「憤怒」發洩。例如:
痛苦:我的身體好不舒服,但小孩一直吵>>生氣
悲傷:我明明就說過很多次了,但你們仍一再犯錯,是不是沒人尊重我>>生氣
難過:老公回家就打電動不理我,我好孤單>>生氣
另一個「憤怒」的原因也常受制於「應該」,他應該要幫忙洗衣服、他應該要懂得收拾玩具……但當對方的行為不如我們預期時,我們也會產生「憤怒」的情緒。
如果是因為「不如預期而生氣」的話,《不生氣也能教出好寶貝》也提出了3個化解憤怒的步驟:
Step1.暫停6秒
憤怒情緒的高峰期為6秒,發現自己生氣、快要失去理智時,只要靜待6秒,便能讓人恢復大半理性。不會「反射性地說出氣話,或是負氣的行為。」
Step2.找出自身認為的「應該」
掌握自己的地雷:什麼事情會讓自己生氣、無法容忍什麼樣的狀況……通常,地雷越少的人就越不容易生氣,若能反思自己的「應該」是否不合理,就能減少生氣的頻率。
Step3.擴大可容忍範圍
雖然不到理想狀態,但「至少」他還是有滿足你一部分的需求。讓自己的發怒標準值介於「無法容忍」的行為,例如容忍範圍是「講了對方會立即動手處理」,但無法容忍是「講了對方還不處理」,這時候生氣就沒關係。重要的是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發怒值」,而不是隨當天心情任意更改「發怒的標準」。
雖然說人不可能不生氣,但如果能夠透過以上一系列動作,就能更加瞭解自己,說不定也能因此慢慢改善自己的脾氣,或是用另外一種方式跟別人溝通,尤其是面對年幼無知的孩子,大人更是要好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Happy Mom Happy Home,就讓我們一起為了家庭氣氛努力吧!
Source: pakutaso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