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pexels.com
自殺、自傷事件不僅陸續在大學校園傳出,近年學生族群自殺死亡率也有上升跡象。教育部長潘文忠16日在立法院指出,今年截至11月中旬,統計各級學校學生自殺死亡人數為76名,意圖自殺更從2018年的800多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1350人次,年增68%,今年更已經有1000人次。校園自殺防治儼然成當前重要課題。
同儕是憂鬱青少年的關鍵支持力量
SOURCE:pexels.com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胡延薇以25年校園輔導諮商經驗表示,當高中、大學生遇上情緒問題時,第一時間通常不會尋求家長協助,大多數孩子選擇向同學,甚至向未曾謀面的網友發出求救訊號,若能適時接住這些負面情緒,將能防範自殺行為。
胡延薇提到,辨識學生是否可能因情緒困擾產生心理疾病,而需要尋求專業協助,可初步運用簡式健康量表評斷,也可自校園生活觀察。
她舉例,憂鬱症學生通常會出現:沒來由的情緒低落、吃不下飯、徹夜難眠影響作息而缺席等。這時同儕需視情況提醒、建議關心的同學運用心理衛生資源,或是校內通報。
但該如何接住友人情緒、安排轉介,卻是課本上沒教的事。幾位名校高中生受訪時,都不經意談起好友近日面臨的情緒困擾,臉色、語氣都顯得格外沈重,就擔心這波情緒風暴可能襲上友人:「我有看到他發的IG,也想告訴他我關心他,但怕不小心說錯話,我該怎麼做?」連同記者,都沒有篤定對策。
彙整高中、大學生遇上的6大陪伴困境
SOURCE:pexels.com
1.朋友不願意去找輔導、諮商,該怎麼辦?
解方: 先針對生理問題討論、尋求對應資源
建議這位朋友尋求心輔資源時,應避免勸導就醫引起恐慌、畏懼。胡延薇說,陪伴者應避免直指個案症狀名稱,反而可透過點出讓朋友感到困擾的具體行為描述,譬如,失眠、專注力不夠等,引起共鳴、降低防備心,再對此尋求醫療協助。她舉例示範,「我發現你最近都睡不好,要不要去身心科請醫生治療你的失眠問題?」
若對方有疑慮,胡延薇說,可搜羅社區心理衛生資源包提供給朋友,若是大學生,也可鼓勵當事人旁聽心理學系開設的情緒管理、人際關係、溝通技巧等課程、或是講座、工作坊也合宜。「部分學生較不排斥接近知識,也會在下課時間多詢問老師,或是從圖書館找資料,解決相較輕微的情緒困擾,」胡延薇說。
除了提供建議,陪同朋友就近接受專業協助,也是多數學生轉介成功的關鍵。「『我陪你』的動作,會給個案學生具體力量,」胡延薇分享,校園憂鬱症、意圖自殺的學生多向她分享,自己之所以願意接受協助,是來自同儕的持續關心,她說,
朋友會覺得即便狀態不好,但同學還是願意關心,所以願意再努力試試看。
2.陪伴的同時,我會不會也掉進情緒漩渦?
解方:應邀集朋友輪流排班,打團體戰
胡延薇說,「不要高估學生助人的力量,最好是要一群人陪伴」。她提到,曾有不少校園案例是,因彼此生活經驗雷同處多,很容易情緒產生共振,助人者因此累積心理壓力。「若陪伴者和當事人一樣,同樣會因課業壓力,導致情緒狀態走下坡,就很可能彼此感染負面情緒,」她舉例說明。
為避免此情形,「助人者,需要變成一個助人團隊,」胡延薇建議,照顧受情緒困擾的朋友、同學,可以用輪流排班的方式進行陪伴,以有效分散、減輕助人者的壓力。
3.我該怎麼同理情緒陷入低潮的朋友?
SOURCE:pexels.com
解方:要同理不要同情,別效法「直升機」父母
「陪伴者要很清楚界限,你可以陪伴他走這一段路,但不是走進他的生命故事,」胡延薇說,陪伴者應清楚分辨同理和同情的差異。「我們社會習慣用同情心陪伴,尤其青少年很容易複製『直升機父母』的做法,將事事規劃好、愛心大氾濫,」但越界處理,很可能造成陷於情緒問題所苦的朋友,喪失解決問題的能力。
她建議,陪伴者可至學校心輔中心參加志工訓練,或是在網路、書店搜尋「初層次同理心」、「傾聽技巧」等相關知識資源,認識陪伴者的關心界線,是要「能同理、陪伴他,但不能代替他去解決他的問題。」(看更多:面對焦慮、憂鬱的青少年,爸爸媽媽可以做什麼?)
4.朋友上傳自殘照,我該怎麼辦?
解方:打緊急救援電話+持續聊天讓他不要「下線」
「看到這樣的照片或訊息,下一步的動作是『立刻通報』安排救護車、辦理住院,」胡延薇說,為求安全考量應即時通報,通報友人也需與其他好友持續連線,分頭在線上回覆朋友訊息,「問他在哪裡、身邊有沒有其他人,並試著詢問:『發生了什麼事情,能告訴我嗎?』爭取在線時間,不是只是說『別想不開』」
胡延薇闡述自殘心態,「如果他覺得有人懂,大可以用嘴巴說,也不會用自傷的方式舒緩情緒。」因此陪伴者若是能夠適時告訴朋友,自己願意傾聽,便較能夠減少自傷的情形發生。
胡延薇也提醒,見著自傷照可能心底也會害怕,但切記別在訊息中表現出驚恐語氣,避免友人「怕少了這個朋友而選擇隱瞞不說。」
5.該怎麼聊天,像平常一樣開玩笑可以嗎
解方:不妨角色轉換,想想看自己會想聽到什麼
胡延薇以心理課堂活動為例,她曾邀學生討論:情緒低潮時,聽了什麼話覺得最沒幫助?「別再想了、別想太多、加油是排行前三名,但同時也是我們自己最常安慰人的話術」。她建議,若不清楚該怎麼為情緒困擾的朋友打氣,不妨換角度想,如果是自己,會因為聽了什麼話,而感受到善意?
她也提到,過去常會有憂鬱症學生與她進行諮詢時表示:把症狀告訴同學後,同學變得好謹慎、好敏感,懷疑起自己的病症是不是很嚴重?打擊信心。對此,胡延薇建議,若同儕平時相處就常開玩笑,可以正常化。只不過須拿捏對話內容,不應提及疾病相關的武斷詮釋,譬如,憂鬱症就是不滿足等,避免造成有情緒問題的好友感到不適。
此外,珍愛生命數位學習網的「1問2應3轉介」技巧也提到,與有自殺意圖者溝通時,不應擺出恩賜態度、做出突兀或含糊不清的評論、問大量的問題等,而是展現專注地傾聽、展現同理心、保持平靜、尊重他們的意見和價值觀,並適時給予非言語訊息,譬如,點頭、拍肩膀,表達接納和尊重等。
6.陪伴久了,我也會有無力感怎麼辦?
SOURCE:pexels.com
解方:別硬撐,退居二線傳貼圖問候也是關心!
當陪伴者自己有情緒時,請盡量避免密切接觸。胡延薇表示,情緒當頭可能會出現不經意的責備話語,譬如,「人家說平均多久時間就會好,你能勇敢一點嗎?」但這樣的口氣卻可能再加重對方的情緒壓力。她建議,若體認自己因陪伴而產生情緒起伏,不妨請求其他夥伴支援,退居二線,簡單的貼圖問候也是關心方式。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