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字在《辭海》中解釋為「思慕也」,例如《後漢書‧姜肱傳》:「兄弟相戀」。可見,「戀愛」一詞並非男女專利。和兒女談戀愛,是現代父母要修的功課。現代的親子關係,講究的是架在彼此的尊重和關心上。
過去,傳統的華人父母一直不知如何和自己的子女相處。如果大家對《紅樓夢》印象深刻的話,當會記得寶玉隨賈政陪賓客遊園的那一幕—
做父親的有意讓兒子在花台水榭,題聯命名小露一手,等兒子真的吟詩作對,做父親的卻怒目連聲斥道:「畜牲」、「管窺蠡測,狂為亂道」,差人要把那「無知的蠢物」叉出去。其實,賈政在外人面前,也想現現兒子的才情,卻又故作謙虛扭捏之態,實在讓現代親子看了既同情又生氣。
寶玉如果生在今日,一定當場拆穿父權的迂闊和矯情。現代的親子關係,做父母的不僅要懂得藏起威嚴,有時還要裝出一副開明慈祥樣,以親親寶貝招呼,代替「蠢物畜牲」之喝斥。
兩個女兒都在德國出生,坦白說,對她們的陸續報到,當時心中並無太多的喜悅,因那時既要念書又要打工,只能在念書和帶孩子當中做一個選擇。
從放棄念書的那一刻起,我就告訴自己,要做一個好母親,雖然我不知道母親這個角色該如何扮演,因自己從小就沒見過母親。
當瀛瀛牙牙學語,開口叫出第一聲「媽」的時候,我相當激動,好像聽到自己叫出了憋在心中長久的渴望。那年我二十七歲,在異國舉目無親,缺乏援手的情況下,只能自己摸索學習帶孩子。
孩子的成長過程,無非是教養問題。
養育方面簡單,研究過瓶裝嬰兒食品的材料後,為了省錢,我自己發明了一套嬰兒養生鍋,此鍋就是把肉、蛋、肝、紅蘿蔔、菠菜丟進去煮熟,再倒進果菜機裡打一打,絕對比瓶裝的嬰兒食品更新鮮,只是顏色褐綠,不大好看罷了。
老大經此一養胖嘟嘟,有了實驗為證,繼之而來的老二,也被如法炮製餵養。只是鈞甯一口食物可以含在嘴裡一個鐘頭,要想讓她吞下那一口,得讓她的臉部表情起變化才能下嚥,因此不是哭就是笑。
依現代「兒童福利法」,讓孩子哭,就有虐待兒童之嫌,只能讓她笑。於是我開始想盡各種辦法逗她,一下扮鬼臉(還不可以太可怕)、一下學雞叫、一下學狗跳,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簡直是女兒的大玩偶。由此可知,從小在她們心目中,我哪有什麼威嚴可言。
餵飽了她們的肚子,還不能忽略餵她們的腦子。
德國小孩每晚七點準時上床,這時可聽見收音機不斷的溫柔傳出:「親愛的孩子們!上床的時間到了,床邊故事開始......」兩個在幼稚園消耗大半天精力的女兒,一聽到這呼喚,立刻乖乖的躺在床上等我說書。《拉拉與我》系列是她們的第一套童書,也是我從小說、散文跨入童書領域的開始。
這是套德國兒童生活故事,當時一邊讀一邊以中文說給兩個女兒聽,看她們聽得興致盎然,也因此促成我將這系列童書翻譯出來的緣由。回頭看看這系列書,竟已翻譯了十九冊,要感謝的是兩個女兒。不知是否因這種「說書」的習慣,日後書竟成了我們親子的橋樑。每看完一本書,圍著書桌,兩個女兒會和我討論書中的角色。
很多父母常抱怨孩子不讀書,通常我會反問,是否有幫孩子從小布置一個讀書的角落?在孩子學習的開始,對文字單純好奇與喜愛時,是否有認真的為他們挑選過幾本好書,陪著他們一起進入書中的世界?
一本好書對人的影響是終生的,縱然有朝一日在人生路上跌得頭破血流、心灰意冷,也許書中的某句話會突然閃過,某個曾陪我們讀那本書的溫暖身影會忽然浮現,讓我們在失落的剎那,有個支撐的據點。
兩個女兒不但喜歡書,也喜歡書桌。早期居家空間小,書桌是我們的飯桌,飯桌也是書桌。這個既可吃飯又可看書的桌,還提供一個功能,就是擺蛋糕聊心情。為了鼓勵她們說出心裡的話,找到未來的方向,我不知買了多少蛋糕,從學業到人際關係,從興趣到個人理想,一談就是一個「下午茶時間」。這時,我是她們的朋友,我看見了年輕的憧憬,聽見了年輕的夢想。姊姊感性,喜歡繪畫;妹妹理性,選擇法律。
以前,姊姊笑妹妹讀不了幾本文學作品,妹妹笑姊姊缺乏邏輯條理;長大後,姊姊愛上理性的空間設計,妹妹卻一頭鑽進影藝表演工作。為了尋找自己,姊妹倆在人生的十字路上,曾經傍徨、疑惑,她們面臨過許多挫折、也衍生出很多問題,但這些成長的過程,有本身的內在價值和正面的意義。
對於孩子,我從不想教訓,
父母不應該是塑造理想兒童典範的教官。
瀛瀛國中時數學永遠考三、四十分,有一次考了五十分,我誇她:「妳好棒!進步了十分!」她聽了很高興,我快樂一整天。其實,我在意的不是那十分的分數,而是她的歡欣。
至於走入表演工作的鈞甯,一開始我實在不知如何面對。直到有一天,她鄭重的對我說:「媽,我不在乎別人對藝人既定的刻板印象。但是,我在乎妳,在乎妳對我的認定!」
其實,她不知道,做母親的我,在默默觀察中,對她敬業的態度已由衷佩服。表演和千百種職業一樣,只不過是一個單純的工作罷了,但是對工作認真熱情,是年輕人在踏入社會時該有的態度。
記得兩個女兒小時候,常在比賽誰的愛比較多。瀛瀛會攤開一雙小手說:「媽媽,我愛妳有世界這麼大!」鈞甯還小,搞不清世界有多大,就說:「反正我愛媽媽,就是比妳說的還要大!」接著,兩人迫不及待的問:「妳的呢?媽媽?」
我摸著她們說:「我的愛很小很小,小得只要把妳們抱在懷裡就很快樂了!」現在,無論老大在外求學,或老二在外拍片,世界遠比她們想像的大。我只要她們給我一個e-mail或是一通電話,我就很滿足。
這滿足來自像情人般的愛戀,但比情人深,比情人寬,比情人自由。
本文節錄:【鑿刻家貌】一書
圖片出處(鑿刻家規/時報出版)提供
作者簡介
鄭如晴
知名作家兼世新大學副教授。
國立臺東大學文學碩士。曾留德七年,於德國慕尼黑歌德學院、慕尼黑翻譯學院研修。回國後歷任「國語日報」副刊主編、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執行長、「中華文化」雙週報副總編輯等。前後任教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十餘年,講授「小說創作」與「兒童文學」課程。
獲1972年大專小說創作獎、1997年第二屆皇冠大眾小說獎推薦入圍、1999年中國文藝協會第四十屆「小說創作獎」、2002年文建會臺灣文學獎、2002年第十屆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2005年中國文藝協會第四十六屆「藝文報導獎」、2013年第二屆「漂母杯」海峽兩岸散文大賽獎。散文多次入選古今文選、小學國語課本、高中課本延伸讀本,及九歌年度散文、小說選。
著有長篇小說《沸點》、《生死十二天》、中篇小說《少年鼓王》、散文《散步到奧地利》、《和女兒談戀愛》、《關於愛,我們還不完美》、《親愛的外婆》、《細姨街的雜貨店》等。並著有小天下童話思考系列二繪本,及翻譯德國經典兒童文學系列《拉拉與我》、《小巫婆》、《小幽靈》二十餘冊。
長期從事文藝創作,寫作領域跨小說、散文、翻譯及兒童文學。讀者在其作品中,可以發現一個不尋常隱密的世界,透過作者真誠文字的描述,讓文學再現真實的面貌。其生命的感動,業經由文字的感染力,作了最佳的表達和記錄;使其文學的藝術,表現出非人間性的極致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