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混」了!《這個世界到處都是討厭鬼》這本書將告訴你,如何解決那些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混蛋!
德國知名心理治療師霍賀布倫醫師將「混蛋」歸納成9大類型,現在我們就進入不同的混蛋類型,看看這些人到底為什麼會長成一個混蛋。
性格大追查──我們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種人?
想知道人為什麼會變成混蛋,而且是用特殊方式逼瘋別人的特別混蛋,就得往回追溯很久以前的過去。換句話說,打從一出生,我們的性格就開始發展了。你是誕生第一週便孤零零躺在保溫箱裡的早產兒呢,還是在父母呼吸節奏一致的推擠下,降生於世的自然產健康寶寶,一旁還伴隨著薩滿教的〈迎新頌〉?這所有一切,已為你日後的發展啟動不同的軌跡了。只不過哪一種開啟人生的方式比較好?至今沒有定論。
父母不管選擇用何種方式教育孩子,多少都會犯錯。但只要孩子有安全感,且信任父母,犯錯其實也不是壞事。
在我們有記憶以前,也就是三歲之前,多數性格便逐漸形成。對於分娩前七個月就把各式育兒書背得滾瓜爛熟的父母,這已成為普通常識,因為他們關心孩子成長,希望事事完美。但是,這個知識並非百利而無一害,有時候反而造成反效果。有些父母不僅盼望生出完美的孩子(在計畫懷孕至少前四個星期就實行健康生活,確保精子與陰道菌落維持在最佳品質,以迎接企盼中的孩子),也希望孩子能夠完美地誕生到這個世上(所以講究風水的生產之家,強調律動節奏的居家分娩,特殊的異國心靈呼吸法等等大受歡迎),因而做出稍顯誇張的行為。嬰兒出生後,誇張行徑若持續不停,最遲等孩子上了小學成為絕對的邊緣人,就會知道禁止他在泥地裡玩耍、不准喝可樂或吃巧克力的父母根本是混蛋。不過,這時也太遲了,孩子已和爸媽同一個德行,同樣成了混蛋。至於是哪種類型的混蛋,還牽涉到其他因素,後面章節會一一討論。
不過,近來有大量研究指出,除了童年與環境之外,遺傳因子也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姑且不論在何種條件下成長,有些人某一性格的表徵就是比較明顯。父母的性格理所當然影響孩子的發展,但除了基因遺傳之外,教養風格也不容小覷。
然而重要的是,個體是由不同的性格類型組成的,一個人的性格越多樣,越有機會正向利用難搞的性格。
現在我們就進入不同的混蛋類型,看看這些人到底為什麼會長成一個混蛋。
暴躁型混蛋
(科學上界定為易怒妄想型人格類型)
暴躁型混蛋容易把中性或者友善的行為視為居心叵測,或者刻意針對自己而來。他是個讓人很不舒服的傢伙,總覺得人人都對他心懷不軌。如果你剛好向這種人租了房子,最好心裡有底他會三天兩頭不請自來,檢查他貴重的不動產是否受到損傷。即使你租的是間破房子,自己花在修繕的費用更多,也是一樣的。暴躁型混蛋老是把自己的日子搞得很難過,因為他不願相信這個世界上真有親切良善的人。如果你遇到一位愛生氣的老太太,看見她吃力地提著沉重的購物袋,想要上前幫忙時,你也別意外自己最後竟被罵得狗血淋頭;或者,老婦人見你一靠近便立刻報警,她有十足把握你是個騙子,只要交出寶貴的蘋果、奶油和衛生紙,保證你會立刻轉身就跑。現在這年頭金光黨和騙子越來越放肆,這一點暴躁型混蛋可是一清二楚唷,所以他寧願趕走傷害自己的人。基本上這種人格類型認為人人都可能對他不利,所以多半十分孤單。不過對他來說,總比老是得小心提防要好多了。他們身邊也不是沒伴,寵物中尖齒利牙的大型犬是他們的最佳良友,可以保護他被滿街跑並等著要搶劫他的壞人不近身。
暴躁型混蛋若真有辦法找到另一半,對方多半得面臨無憑無據的嫉妒與猜忌。不論暴躁型混蛋是男是女,另一半的日子大多一樣難過。觀察這類人的婚姻,你一定納悶怎麼沒有更多的配偶就算不抽菸,也趁著晚上拿買菸當藉口,悄悄跳上第一班飛往紐約的班機呢?
為什麼會成為暴躁型混蛋?
為什麼有人認為全世界既邪惡又壞心呢?(姑且不論每天收看新聞,確實容易形成這種觀點,更遑論暴躁型混蛋孤單寂寞,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主要不是來自電視就是網路。)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這類人在童年時經常遭到拒絕,也缺乏愛,而且父母特別嚴苛,提出的要求經常超乎孩子的能力。說到底,孩子只是父母滿足自身需求的物件。
還記得之前提到的完美父母,不惜盡一切努力,只求打造「完美」的孩子嗎?這個願望其實也隱含培養出暴躁型混蛋的危險,尤其努力的前提不在孩子本身,而是在父母在意的事情上時。孩子究竟是受到愛護,抑或是炫耀給鄰居看的身分象徵?若是後者,孩子也不過就像豢養在兒童房裡的天竺鼠──沒有按照適合方式養育的毛茸茸動物,老是不得不被人親密地抱著,無人顧慮牠真正的需求。嬰兒正如天竺鼠,被所有人搶著抱,即使想睡覺了也一樣,甚至阿姨有過敏體質,照樣也能又親又吻──她對天竺鼠之類的毛茸茸動物過敏,可不是對小寶貝過敏唷。
後來,等孩子長大一點,父母出於自己開心,常常把孩子打扮得像娃娃一樣可愛,印著「穿著尿布的惡魔」或「我不邋遢,我打扮」等標語的T恤尤其最受歡迎。這類T恤比精緻的小洋裝和小襯衫要好上許多,洋裝和襯衫雖然體面,但是拜託絕不可以弄髒,因為那只能手洗,甚至還得送洗才行。
就算一家人甜蜜出遊,也不過是爸爸和媽媽自己想玩,還沾沾自喜地認為自己是好爸爸、好媽媽。孩子想和小朋友在戶外玩耍,但爸爸和媽媽打算開車兜風,到某家咖啡廳吃冰淇淋,同時還不准他開心喧鬧,孩子的挫折感一定會油然而生。孩子對外雖然受到許多關注,但是滿足的不是他的願望,而是父母的需求。要是發脾氣,還會被父母冠上不懂感激、麻煩難搞的惡名,因為他們所做所為全是為了孩子(小孩若發脾氣表達權益,還會收到「是的,就是要這麼大聲!」的T恤,來讓其他人開心);畢竟他可是在裝潢好、氣氛佳的咖啡廳裡舔著昂貴的冰淇淋,別家的孩子不得不玩在泥濘牧場的爛泥裡呢!那些不合群的父母根本不懂得好好照顧下一代呀。
這種事偶一發生,實屬正常,就算給孩子穿上有可笑標語的T恤,只要別把標語當成懲罰方式,也就無需有罪惡感。我想無論是誰,總會記得小時候有幾件事情只是滿足了父母的需求,而非自己的吧。
這種情況發生得越頻繁,孩子從未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與願望獲得滿足,累積的怒氣就會越猛烈,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敵意,雖然速度緩慢,卻一定存在。雖然從外界看來,家長全是為了孩子考量,實際上孩子永遠只是被動的參與者,如果試圖反抗,便以「不知感激的棍棒」大加壓制。也由於孩子似乎從父母身上得到一切,所以沒人站在他們的立場,看出他們真正的需要。孩子反而經常聽到:「父母為你做了這麼多,把你照顧得這麼好,你該感到開心呀。」在泥地裡玩耍的鄰居小孩對他們或許又羨慕又嫉妒,不過,也同時把他們給排斥在外了。
這種人的需求一直遭到誤解,最後就會把怒氣和敵意投射在其他人身上。他們面對舉止親切、態度良善的人,一開始總會小心翼翼,懷疑對方一定別有用心,事有蹊蹺,認為「對方如果沒有得到更大的好處,幹嘛自動對我好?」畢竟他們從年幼就學會了這種事。不管別人對他們有多好,考量的從來都不是他們的需要。當他們覺得有點開心而感到幸福時,最後心滿意足的,反而都是其他人,他們永遠只抽到下下籤。
等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往往已隔離於周遭世界之外,在建立人際關係上遭遇很大的困難。若真能找到善解人意的另一半,也時時飽受嫉妒和恐懼吃虧的折磨,因為往日的經驗早已深植在靈魂裡了。好的,現在他們成人了,反擊能力雖然增強,卻從未學過如何妥協,永遠只有戰勝或征服,因此容易與人發生爭執,必要時也會採取法律途徑,爭取權利。他們童年時的心靈創傷因而反覆出現,無人能理解他們面對和善無害的情況,為什麼反應如此誇張?不過都是出於善意,只要講幾句好話就行了呀!但是,他們從小學會講好話無濟於事,反正沒人會當真。這樣的經驗,讓他們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其他人都是混蛋,自己的權益必須嚴格捍衛;若不戰鬥,只會遭到壓制、作弄與欺騙。他人的善意不過是達到目的的手段罷了,畢竟有誰純粹是喜歡他們的呢?惡性循環於是開始了。基本上,一旦認為對方心懷不軌,自然而然表現出不合宜的行為,反而不知不覺挑釁出他原本就期待的舉止。在心理學上,這叫做投射性認同,列祖列宗則會使用「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句話。可惜當局者迷,當事人並未察覺這種情況,反而更加確定自己的看法是對的。
如果童年還受到虐待,更會強化這種發展。一旦孩子無法開懷大笑,只因爸爸和媽媽想散步而不准他和其他小朋友玩耍,大哭大鬧又被狠扁一頓,都無益於孩子培養對環境的信任感。孩子不僅需求受到忽視,表達出需求時,甚至遭到毆打。這類行為不僅強化他們成年後對人的不信任,也左右他們與人互動的選擇。程度輕微一點的暴躁型混蛋,也許寫寫投訴信,或在社交網路裡發洩一番;程度中等的,傾向於訴諸法律;至於程度嚴重的人,很可能自我執法,成為激進的政治或宗教極端主義者。一切就取決於當事人採取何種方式,對抗自己的無助以及又被人占便宜的感受。
總而言之,所有的表達方式在在呈現出深沉的不安與無助。若是經常遭到虐待,即使是最溫馴的天竺鼠也會開始亂咬的。
如何和暴躁型混蛋往來?
能明白有人之所以經常表現得像個混蛋,是因為他認為其他人更加混蛋,所以不得不自我防衛,其實已大有收穫了。暴躁型混蛋正是如此,在他眼中自己只不過是自衛。一直以來,他們在與人互動上始終經驗不佳,最早是父母無法幫助他們培養充分的信任感,後來由於自身的行為模式,很快又把自己逼到邊緣。畢竟無端指責他人,很容易把自己排除在他人之外。
與暴躁型混蛋往來,有不同的可能性。其中之一是摸清對方屬於哪種程度,如果愛生氣的程度輕微,大可與他們開誠布公,把誤會解釋清楚。與他們交往,最忌諱鬧彆扭或者冷戰不講話。一開始便否認他們的看法,嘲笑他們的觀點,一樣會造成傷害,反而強化他們捍衛立場,更加確定自己受到挑釁。不過,反正他們也只預期得到這樣的回應就是了。
最佳的互動方式是,讓暴躁型混蛋了解自己對你而言十分重要。也就是說,在親密關係中,多多詢問他的需求,盡可能理解與接受。但是也不可以完全屈從於暴躁型混蛋,否則他非但無法從互動中學習,甚而認為自己儼然成了他父母的角色,手中權力大握。其實,暴躁型混蛋應該學習如何與人妥協。而先對暴躁型混蛋放軟身段,尋求妥協,最容易取得成效。例如,討論一起度假時,暴躁型混蛋想登山,另一半卻想去海邊玩水,於是到山中湖邊度假,或許是最恰當的折衷之道,暴躁型混蛋儘管登山,另一半大可盡情游泳。來年找一處陡峭多岩的海岸,又是另一種妥協選擇。
千萬記得,你要讓暴躁型混蛋明白自己在你心中至關緊要,因為他必須重新取回對人的信任感。
不過,凡事總有一體兩面,暴躁型混蛋也並非一直受苦,這種性格絕對也有好處。暴躁型混蛋因為性喜猜疑,所以從來不會受騙上當。想欺騙他們,等於抽到爛牌,他們可是頂尖高手,其他混蛋類型簡直難望其項背。他們絕不會僅滿足於反擊,就此善罷甘休,絕不!他們會卯足全力,讓騙子接受懲罰,永遠無法再騙人。暴躁型混蛋多半正義感強烈,非得制裁犯罪者不行。他們雖然經常把心地善良的人和犯罪者搞混,但只要不是大權在握的獨裁者,手下沒有管理勞改營,就無需過度悲觀。
疑神疑鬼、害怕背叛,也是飛黃騰達的必要條件。不相信別人,善妒的同事就不會有機可趁打小報告,剝奪他們的權力。真正對暴躁型混蛋造成危害的,是他們的性格,例如誤認對象還緊追不捨,不將對方送進監牢絕不罷休。文學中即可見到暴躁型混蛋擔任冷面無情的警察或者法官,追捕無辜的主人翁。有時候,暴躁型混蛋也會因為內在衝突而崩潰,例如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s)《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中的警探賈維。
本文摘自《這個世界到處都是討厭鬼:為什麼他這麼討人厭?一本教你洞悉人性、趨吉避凶的混蛋解剖指南!》
別再「混」了!本書將告訴你,如何解決那些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混蛋!
為什麼混蛋一直來一直來?
這個世界混蛋無所不在,他可能是超市裡拿走你想要的最後一包巧克力的人,也可能是辦公室張揚炫耀的同事,或者是愛發牢騷抱怨的鄰居,他們的行為總是讓你感到如此不爽,甚至氣得牙癢癢!
德國知名心理治療師霍賀布倫醫師指出,「混蛋」其實是各種不同人格障礙類型,每一種混蛋的養成,都跟童年經驗與家庭教育有關。「混蛋」並非真的存在,而只是對方的性格與我們格格不入,因而令我們覺得反感。
她並進一步歸納出9大「混蛋」類型,無論是暴躁型混蛋、自大型混蛋、情緒型混蛋,還是孤僻型混蛋、龜毛型混蛋、懦弱型混蛋,乃至最難以相處的超級大混蛋,霍賀布倫醫師逐一仔細剖析每種類型混蛋的人格特質,以及應該如何與他們往來的最佳策略。書中更附上「混蛋指數自我測驗」,幫助你了解自己究竟屬於哪種混蛋、和哪一類混蛋最合得來,以及必須注意避開哪個冤家。
如果你已經受夠了與混蛋打交道,決心扭轉情勢,這本書就是你的救命解方!只要找對痛點,善用技巧,就能讓你從此無往不利,輕鬆走出痛苦糾結的人際關係地獄!
作者:克勞狄亞.霍賀布倫
出版社:平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