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生中的每一個經歷,都會一點一滴成就我們的個性。而身為父母的我們當然希望孩子能快樂的長大,擁有許多陽光、正向的特質;但若是負面經驗太多,對身心靈的成長自然有傷害。
但這些傷害、創傷都是非常隱晦的,除了顯而易見的憂鬱症、人際交往障礙、性格封閉......,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童年逆境經驗」(簡稱ACEs)研究還發現創傷指數高的人,有更高的機率得癌症、心臟病、肝病,也有較高比例有肥胖、酗酒、物質濫用......等等問題,在性格上也容易表現出悲觀、對自己沒信心,或是有失眠、暴飲暴食的樣子。
source:兒盟
演員丁寧在兒盟的《童年逆境經驗》記者會上,也提到自己在小時候歷經了生死交關的創傷經驗,導致日後個性悲觀、過分嚴謹且容易焦慮,經過整整10幾年的心理諮商才逐漸放鬆。
丁寧表示,自己的爺爺喝酒後會有暴力傾向,有一次甚至拿柴刀砍破2、3公分厚的木門,讓躲在門後的她跟弟弟第一次有了瀕死的恐懼。雖說丁寧在理智上能理解爺爺並不是故意的,也順利長大,她卻察覺自己性格容易緊張、戒備心高、容易悲觀,連一起上過節目的陳為民都評論:「你以前真的好緊繃、好難聊天。」幸好經過心理諮商後,現在的丁寧心態、姿態都已逐漸放鬆、變得更容易親近。
source:丁寧@Facebook
歷經過小時候的暴力恐懼,丁寧在自己生養小孩後也對體罰有很謹慎的態度,表示她自己不會在盛怒、情緒失控的時候打小孩,認為:「用打小孩來逼他聽話,就代表大人無能為力管教。」因為只有講不聽、想不到其他方法管教時,才會選擇用恐懼逼迫他人屈服。
source:unsplash
兒盟今年針對台灣1000多位高三生的創傷調查中,就發現有確認創傷情節的高三生容易有睡眠障礙、緊張不安、恐懼、憂鬱、心情低落、自卑、有自殺念頭……等等心理狀態,而且發生機率比一般人還多出3倍,且也更容易有發展遲緩、過動的表現。
source:兒盟
無奈的是,這些有創傷的孩子向專業人士求助的比例並不高,有7成5的人都是向朋友求助,3成是向家長求助,僅有16.7%的孩子會向學校輔道室求助,甚至比求助網友(17.8%)還低。兒盟表示,這問題其實比想像中還要嚴重,因為有很多創傷經驗的孩子問題較為複雜,而具有專業背景的輔導室是孩子們很好的求助對象,也更需要專業的輔導人員介入。
台大社工系教授劉淑瓊博士則說,身為家長的我們也可以透過4種方式,減少孩子創傷的機會:
1.在我們有情緒的時候,要時常記得「大人做的每一件事、說的每一句話」都會對小孩造成影響。
2.對孩子要有正向且具體的稱讚。
3.減少貶義的話語。你以為小孩可能聽過就忘、或是年紀還小不懂,但大人負面的表現方式是一種習慣、常態,大人或許自己不自覺,但時間一長,一定會對小孩造成影響。
4.理解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對他們有不照預期的表現、想法保持接納的態度。
source:unsplash
創傷傷口可以埋得很深很深,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心裡也有一道疤。劉淑瓊博士也隱晦地說:「很多人表示自己也從小被打到大,以為自己沒問題。但創傷只是用你看不見得方式表現出來而已。」
如果你時常悲觀、無法肯定自己、或是有任何情緒上的問題,可以藉由以下10題「童年逆境經驗」量表測試看看。
童年逆境經驗量表
Q1.你的父親或母親,或家中其他成人,時常咒罵、羞辱、貶抑你,或作出任何讓你害怕、可能會造成你身體受傷的行為?
Q2.你的父親或母親,或家中其他成人,時常推你、抓你、掌摑你、朝你丟東西,或曾經打你讓你身上有傷痕或受傷?
Q3.任何成年人或至少年長你5歲的人,曾經以你不喜歡的方式碰觸或撫摸你的身體,或是要你碰觸他/她的身體,或是要求你做任何性相關的行為像是口交、肛交、或是性交?
Q4.你是否常常覺得家裡沒有一個人愛你、認為你是重要或特別的?或是你覺得家裡的人並不彼此照料、彼此間並不親密或支持對方?
Q5.你是否常常覺得你沒有足夠的食物吃、不得不穿髒衣服、沒有人會保護你,或是你的父母因為喝太醉或是濫用藥物毒品,導致疏於對你的照顧,像是你需要看醫生的時候,沒有帶妳去看醫生?
Q6.你的雙親是否曾離婚、分居?
Q7.你的母親(或繼母)是否時常被推、抓、掌摑、被丟東西,有時或時常被踢踹、被咬、被拳頭揍,或被很硬的物品打或曾經被人一直持續打(至少幾分鐘),或被人拿刀子或武器威脅?
Q8.你是否曾經和有酒癮或是藥物毒品濫用問題的人同住過?
Q9.你的家庭成員中是否有人罹患憂鬱症或其他心理疾病?或是否有人曾經嘗試自殺?
Q10.你的家庭成員中是否有人曾經入獄?
據美國研究,若量表分數為4分或以上,在生理或心理就會有所影響,建議找心理諮商聊聊,或許在專業人士的協助下,你能更深入的了解自己、並釋放內心受傷的小孩。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