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質疑調味料的成分是否安全、擔心口味是否太重,一些媽媽則提問自家孩子「吃」的問題,如寶寶挑食怎麼辦?寶寶為什麼總是邊吃邊玩?
寶寶副食品怎麼吃,顯然是父母最掛心的事情之一。親子天下訪問具有食品營養、兒童發展與親子互動學歷專長,並推動飲食教養的親職教育工作者王嘉璐,解答寶寶副食品常見問題。採訪整理如下:
Q1:為什麼有時寶寶吃一吃不吃了,但開始舔湯匙、玩餐具?
A1:寶寶不是吃到飽,而是吃到不餓就不吃。
「吃飯」對寶寶來說只是本能,要維持生命而已。孩子不是「吃到飽」才不吃,而是「吃到不餓」就不吃。當孩子不會餓到不舒服,他就不想把時間花在吃飯上,而想去玩、做其他事。
當孩子不餓,但父母仍繼續餵食時,孩子變成是吃到飽,這時他可能不知道自己「為何而吃」。長期將孩子餵太飽,會破壞他的飽食中樞,孩子的身體會慢慢放棄他原來的感覺。吃飽不只靠胃撐,還有許多因素會告訴大腦,可能是血糖、血液裡脂肪的濃度、咬的次數等,都會傳遞訊息到大腦,表達「夠了、不要吃了」的訊息。如果食物來、小孩就吃,生物本能被破壞,很可能會導致吃過量或吃不夠。
Q2:為什麼我餵孩子吃東西,他卻一直吐出來?
A2:寶寶吐出食物不一定是不想吃,而是舌頭還在練習。
寶寶吞嚥時,像是喝牛奶、吸奶嘴,舌頭只要前後移動。但進入到咀嚼階段,食物進到嘴巴、要吞入時,舌頭需要在嘴巴裡攪拌,把食物往後送,舌頭的運動便不再只有原先的前後動。有段時間寶寶的舌頭只會前後動,爸媽餵的食物便會一直被頂出來。因此,當寶寶一直把食物吐出來時,爸媽不需氣餒,孩子不一定是不喜歡食物,而是舌頭還在練習。
Q3:寶寶吃東西好慢,我是不是應該把食物再剪小一點?
A3:不是把食物剪小,而是維持原樣讓孩子繼續練習。
發展理論上有個「鷹架理論」,鷹架要比房子高一點,房子才蓋上去,給寶寶吃東西的道理也類似。給寶寶吃的東西要稍微超過他的能力一些,他才會有想進步的動力。若是一直給寶寶符合他能力的食物,他可能會覺得「我現在這樣就好好的,為什麼要多咬兩下?」這次將食物剪這個大小,寶寶吃很慢,那就維持這樣,不必再剪小。若是退回去,孩子就不會進步。維持同樣難度讓寶寶練習,等他能力到了,再繼續往前調整。
Q4:最近開始讓寶寶與大人共餐,有什麼應該注意的事?
A4:不過度關注寶寶的進食狀況,而是讓他有對象可以模仿。
寶寶與大人共餐時,爸媽吃一口,孩子也會學著吃一口,所以寶寶吃東西時,不需要大家都盯著他看,因為他要學大人怎麼做。若父母都盯著寶寶看,他就沒得學,而且會懷疑「你一直盯著我,我這樣做到底對不對?」;父母餵寶寶吃東西的態度也會影響他對食物的喜好。當父母笑著餵食,寶寶會喜歡這個東西,喜歡這個人,因為我餓了,你餵我吃,你是好人!而且你表情微笑,表示這個食物是好的。很多研究指出父母笑著餵孩子,下次孩子再吃這個東西時,會覺得這個食物是好吃的。反之若父母面無表情的餵寶寶吃東西,下次再餵同樣食物時,寶寶可能就不想吃了。
Q5:無鹽、油、糖的食物沒味道,大人都不喜歡,寶寶會想吃嗎?
A5:不以大人的口感為準,而是避免讓寶寶習慣重口味。
有些大人自己的飲食狀況就不太健康,像是吃太多鹽,因此大人的口味並非是標準答案。食物本身有自己的味道,可能是鮮味、或其他味道,跟鹽沒關係,因此並非給孩子吃沒有味道的東西,而是無鹽味,讓寶寶嚐到食物真實的味道。若寶寶習慣較重的口味,下次吃到這樣的口感,他會覺得「剛剛好」,還想再刺激些。孩子兩歲會開始排斥那些他認為該鹹卻味道不夠的東西,以前他吃這個東西是鹹的,這次你不加鹽,他覺得味道不對就不想吃,飲食習慣養成,等他長大,口味就會越來越重。
雖說副食品口味不要太重,但每個家庭口味都不同,建議爸媽可以炒完菜,先把寶寶那份拿出來剪、另外處理,其他再繼續調味成大人吃的口感,如此也不用再特製一份寶寶食物。準備副食品,建議以父母自己不辛苦為主。父母不覺得麻煩,便不會對小孩有過多要求,像是認為「我那麼辛苦做、孩子一定要吃光光!」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
【延伸閱讀】
定時定量餵奶vs.依寶寶需求餵奶?給新手爸媽的「寶寶喝奶」3大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