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我行我素、不懂分享、而且自私——這是一般人長久以來對獨生子女的評價。但是,最新研究指出,這些評價有失公允。「獨生子女症候群」迷思究竟從何而來?
美國《科學人雜誌》追溯獨生子女症候群迷思的歷史:19世紀時,麻薩諸塞州克拉克大學有一位研究員波韓農(E.W. Bohannon),發表了一篇《特殊兒童的研究》(A Studey of Peculiar and Exceptional Children),詳細記載了200份深度問卷的訪談結果。深度訪談在當時是很創新的研究法。這200位受訪者當中,有196位認為獨生子女都被過度溺愛而且自私。
儘管這個「研究」其實只是一個由學術單位做的民意調查,波韓農的研究團隊認為這個結果可信,並加以發表。當時美國中產階級生育率開始下降,這個對獨生子女的評價被廣為散布,而且被當局用來做為鼓勵生育的理由。到了20世紀早期,有些學者懷疑沒有手足的孩子會過度敏感:如果家長把所有的擔憂與害怕都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這個孩子會變得太敏感甚至憂鬱、神經衰弱。
但是,根據21世紀以來的最新調查,這些說法恐怕是無稽之談,研究已經證實獨生子女憂鬱的比例並沒有比較高。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心理學教授托尼·法爾博(Toni Falbo)主張,孩子沒有兄弟姊妹,也能發展出健全人格。法爾博於1986年分析200份針對獨生子女的研究,發現手足對人格形成影響極微。唯一的不同,她發現,是獨生子女與父母的聯繫似乎更為緊密。
去年,法爾博的主張再度獲得證實。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應用心理學教授安德烈亞斯·克洛克(Andreas Klocke)與斯文·施塔特穆勒(Sven Stadtmüller)主持的大型研究,長期追蹤一萬名德國兒童,分析獨生子女家庭和多子女家庭的親子關係品質,以及子女的人格特質。
研究發現,25%的獨生子女與家長關係「非常好」。而非獨生子女中,24%的長子長女與家長關係「非常好」、中間子女為20%、么兒么女則僅為18%。
除了與家長關係緊密以外,獨生子女似乎更渴望玩伴。研究顯示,學齡前的獨生子女比有手足的孩子更容易發展出「幻想朋友」。但這不需要擔心——專家指出,幻想朋友的遊戲其實有助學齡前幼兒的社交及溝通技能發展。
source:pexels
其他研究顯示,獨生子女喜歡獨處,富有創造力。中國重慶西南大學針對250名大學生進行人格測試,發現126個獨生子女當中,只有1人呈現樂於與他人相處的特質。另一方面,大腦成像顯示,獨生子女的大腦結構與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不同,主管創意的區塊更為發達。
影響兒童發展的因素非常多,獨生與否並不是人格養成的決定性因素。家長有沒有能力提供每一個孩子慈愛平和的環境,比要生幾個孩子更重要。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