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好難,感情這件事更是人生中必修卻又最難解的習題。不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愛情、友情,甚至與自己的相處,皆有不同的課題要面對。
國際心理學家陳永儀結合問診案例與對話,帶我們一窺診間的真實面貌。可以像每天追劇般,看見不同人生角色所經歷的感情課題,逐步在感情中深度思考,透過問題的不斷探討,一步步尋得最適合自己的解答!
《感情這件事》內容摘錄
跟他一起生活,有時候比單身時還覺得孤單。
星期三,下午四點
伴侶諮商或治療(couples counseling or therapy),相較於個人治療,因為多了一個人,氛圍完全不一樣,情況也動態許多。當一對伴侶在婚姻關係中接受諮商或治療,也稱做婚姻諮商或治療(marital counseling or therapy)。通常,在做治療之前,我會跟兩人一起見面,了解狀況,然後再分開晤談,了解個人的體會與理解。
對心理師來說,開始時很重要的工作是要決定治療的方向與目標:要繼續努力?還是好好分開?還是不知道,需要釐清?這其中,是否有第三者、第四者,而當事人是否知道這些人的存在,都是在治療前先要了解的。
許多時候,這些事實,是需要在單獨會談的時候,才比較容易得到確切的細節。有時,一開始決定的目標,在治療過程中,也可能改變:本來不想繼續了,談談後又覺得有希望;本來想要挽救,討論後卻覺得累了,算了;一開始不確定,過了一段時間就比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等等。
小莉跟浩威是一對年輕夫妻。他們是在唸大學的時候認識,進而戀愛、交往。兩人本來想唸完研究所後再結婚,但又考慮出國唸書期間彼此好有個照應,就趕忙在出國前結了婚。目前兩個人都已經完成學業,找到工作了。小莉在工作上很受老闆賞識,是一家大公司的行銷副理。浩威在公家機關做事,有穩定的工作。自從出國後,環境、生活、文化的壓力,以及在婚姻中的磨合與適應,讓他們的關係經歷了許多的考驗。
離婚這件事,也反覆地被提出來,最近一年來,提到離婚的頻率越來越高,甚至有一次在吵架的時候,就上網把制式的協議書印出來要簽名了。但就在這個時候,小莉懷孕了。這在兩人已經緊張的關係中,又跑出了一個對他們婚姻具有很大影響和衝擊的變數。
「我實在受不了她的脾氣,全世界就只有她是對的……」浩威皺著眉頭,大大地嘆了一口氣。
「他受不了我?」小莉當著浩威的面,用的是第三人稱,所以……她是在對我說話,我是小莉說話的對象,但話中提到的浩威,就坐在她旁邊。小莉目不斜視地看著我,用「他」來指稱隔壁的,他的丈夫。
我不是清官,也沒有想要判斷他們的家務事,但在做婚姻治療的過程中,常常有被當成公證人、裁判或是法官的感覺。我看著小莉,知道她還沒說完。
「跟他一起生活,有時候比單身時還覺得孤單。單身的時候,我可以接受身邊沒人、沒伴。但結了婚,就會預期身邊有人陪伴,而事實上也是如此啊!他可不是我的幻覺吧?」小莉諷刺地說。
「但這人,怎麼常常跟沒有在一樣?任何需要花點精力、動點腦的事,都不能靠他。至少單身的時候,我顧好自己就好。現在要有孩子了,我是不是會跟單親沒兩樣?」小莉對著我抱怨坐在她旁邊的浩威,她的丈夫,從單身說到單親,言詞犀利,情緒激動。
破壞婚姻的四項因素
根據婚姻大師約翰.戈特曼(John Gottman)的研究,在伴侶或婚姻關係中,有四大因素會對關係造成極大的破壞和威脅。
戈特曼用基督教聖經中的啟示錄裡,在描述世界末日時提到的四匹馬,或稱作四騎士(4 horsemen),來比喻這四項破壞婚姻的因素。在聖經中,這四騎士分別代表了:征服、戰爭、飢荒、和死亡。對應這世界末日四騎士,在婚姻中代表的是:批評、鄙視、防衛、和拒絕回應。
批評(criticism),在此的用法不同於抱怨(complaint)。後者主要是針對事件,前者是針對個人。例如,你今天不回來吃飯也不講一聲,害我準備那麼久(抱怨);還是,你就是那麼自私,從來都不會為別人想(批評)。
鄙視(contempt),更勝於批評,帶有高人一等、不尊重,甚至輕視對方的意味,例如:我對你沒什麼期待,反正你也不會有什麼驚人的表現。
防衛(defensiveness),是感覺被攻擊時需要保護自己時的反應。當我們覺得被冤枉,或遭受不公平對待的時候,會感覺是受害人,要為自己找很多理由來解釋自己的行為,例如:被對方說事情沒做好的時候,可能會說,我壓力真的好大,我有多忙,你知道嗎?如果一個人常被批評或藐視,可能會發展出防衛的心理模式。
最後,拒絕回應(stonewalling),原意是在關係中築起石頭一樣硬的高牆,對伴侶不理不睬,不處理對方所釋放的任何訊息。這時候,對方不管說或做什麼,都會像碰到牆一樣,完全得不到回應,只有沉默、冷漠,避重就輕地轉移話題。
我們連目標都還沒有設定,在小莉與浩威短短幾句的對話中,我已經看到婚姻末日中的三個騎士了:批評、鄙視和防衛。拒絕回應,目前還沒看到,但並不代表沒有。這真是個具有挑戰的開始。
Learning of Love
如果一個人常被批評或藐視,可能會發展出防衛的心理模式。
本文摘自《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
繼暢銷書《生命這堂課》帶來的感動後,
最會說故事的國際心理學家 陳永儀 全新力作──
▎台灣第一本劇集式心理診間故事 ▎
走進心理學家的診間,
從對話看見從未發現的自我,
當理解了自己,將更懂得如何去愛,
願我們都能修復內心失落的一角,用愛溫柔相待。
國際心理學家 陳永儀 用近30年專業淬鍊,
在本書中進入診間,用心理師的專業,面對五種人生角色,
從週一至週五,每天為一個迷失方向的個案諮商。
讓你可以像每天追劇般,
看見不同人生角色所經歷的感情課題,
持續五週,逐步在感情中深度思考,
透過問題的不斷探討,一步步尋得最適合自己的解答!
本書特色
▍特色1. 從5種角色都能看見自己,學會人生必經的5種感情課題
從週一到週五的故事中,
我們時而是面臨困境、急需諮商的人,
宛如看見自己的故事,獲得被心理師所理解的救贖;
時而又能從心理師的思考角度,
學得面對感情與人生難題的智慧、關係溝通技巧,
幫助身邊陷入難題的每一個人。
【星期一】戀人角色►
當彼此認知出現差異,這段感情該如何走下去?或該不該走下去?
【星期二】自我角色►
面臨30歲前的人生關卡,卻發現世俗中的好工作、好對象, 都不是自己想要的。
該符合社會期許,還是順從自己的心?
【星期三】夫妻角色►
為何佳偶總是變怨侶,讓夫妻三不五時就想離?
每對伴侶都該學會開始在「感情銀行」中儲蓄。
【星期四】親子角色 ►
父母與孩子在表達愛的方式上,因差異而誤解、衝突,
如何弭平溝通鴻溝?讓彼此感受得到愛,真正的交心與交流。
【星期五】家人角色►
總有一天,我們都會面臨失去至親的痛,
該如何走出傷痛陰霾?該如何減少遺憾?
▍特色2.一窺診間真實面貌,了解「心理治療或諮商,能為我做什麼?」
心理師的角色不是警察,也不是老師,
而是幫助病人了解自己,克服心理相關的挑戰,達到想要的目標。
我願意聽你說,了解你,陪你走一段。
在這過程中,我願意跟你討論,一起嘗試釐清任何困惑,解決問題,
希望能夠向你想去的方向邁進。
▍特色3.讓感情扎根與昇華的25個關鍵思考
【精華觀念摘錄】
▪最重要的聽眾,往往是當事人自己。
▪在親密關係中,好奇心比好勝心更重要。
▪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完全理解另一個人的感受。
▪把自己放在對方的位置,去體會他的感受。同理,不一定要同意。
▪用心去感受與他人共同走過的經歷,並且從中發掘這對自己的獨特意義。
▪這一路走來,你不落人後,走得很快,也很有效率。但是你可以告訴我,你要去哪裡嗎?
◆特色4. 隨書珍藏【把握今天‧箴言書籤組】(1組3入/5cm X 13.5cm/維納斯凝雪映畫美術紙)
生命中的每一刻相遇,
宛如川流不息,稍縱即逝,
隨書珍藏的人生箴言,為你喚醒初心,
共有的經歷,就是彼此最彌足珍貴的印記。
深入思索自己曾走過的每一段感情與關係,
喚醒彼此相遇的意義。
從「我」到「我們」,改變需要時間發酵……
作者:陳永儀
出版社:三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