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局外人
在美劇《How I Met Your Mother(台譯:追愛總動員)》中,曾提出「高攀者/低就者(Reacher/Settler)」的理論,說的是在每段關係中,都有一方是所謂高攀了自己配不上的人,另一方則是降低自己的標準選擇和能力不及的人在一起。雖然這段劇情在主角的笑鬧中畫下句點,但的確引人深思。
因此比起單就親密關係面向,我今天更想談的是推展到日常生活圈中,有多少人自認為「低就」而出現「過度討好行為」,最終造成自己極大的痛苦。
「過度討好行為」的成因:避免的負面感受
(一)被否定的痛苦(Fear of rejection)
面對人際關係,討好者總是想著自己該多做點什麼,讓其他人喜歡自己、接納自己;面對感情,努力的付出,任何細微末節的變化,都讓討好者承受著巨大的擔憂,小心翼翼深怕自己一個閃神,就失去對方的愛。
可是,當利用討好(please others)從被否定的危機中脫離,也意味他們將失去表達的權利,也讓周圍的人沒有機會認識真實的自己。
(二)讓他失望=我很糟糕(Fear of disappointing others)
討好者無法從他人失望的眼神解脫,因為除了打破自己設立的好人形象,也同時承認了自己能力的侷限,而激發他們埋藏在心深處的罪惡與挫敗感。
(三)邊緣人恐慌(Loneliness)
討好者無法對自己產生認可,身上匱乏的自信需要由別人的讚美與關注來填補,因此當不被重視的警報器在心中響起,就會不自覺的出現討好行為。只有在自己感受到被他人需要時,討好者能感受到生存的價值。
剪斷「過度討好行為」的兩個重點
1.覺知自己出現的討好行為,並允許它的發生
覺察陷落於討好狀態,將會是脫離的第一步,但也不要就此逼迫自己立刻斷開連結(逼迫是假的!)。利用意識到討好模式的情況下,觀察自己出現的正向/負向感受,並記錄下來,作為給未來自己的警惕。
2.找出討好行為出現的根本信念
「討好行為」不斷的出現,必定有它讓你爽的原因(可能是成就感、被重視感等),但我們在此階段更需要做的是打破自己的快感幻想,將過去發生在自己身上血淋淋的例子攤出來,並且試著理解背後是什麼樣的信念驅使。(請參考:談無法停止的自我厭惡感:只是呼吸都覺得自己很多餘)
從討好者的行列中脫離,絕對不是容易的事,需要經過反覆漫長的奮鬥以及不間斷的自我對話,但當自我覺知打開,並且理解糾結於背後的信念,就是跨出了關鍵的一大步。相信未來的某一天,當有機會認識新的人時,你會放掉不被接納的害怕,而是思考著:「他們適不適合成為我的朋友?」
Reference
-21 Tips to Stop Being a People-Pleaser
-Are you a People Pleaser?
-6 Revealing Reasons Why People Are So Eager to Please
- 局外人Outsider
- IG粉專:局外人Outsider
- 部落格:陪你面對搞砸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