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每到不同的階段,父母對孩子都會有不同的期待。嬰兒時期我們只希望小孩健康、快樂,等到小孩會的東西越來越多、上了學,父母的期待可能就截然不同:我們期待他功課好、能夠有好工作,衣食無憂讓我們不用操心。但這樣操心的結果,只會讓大人越俎代庖,幫孩子做很多事,也為孩子的未來設下限制:告訴他什麼科系是好的、什麼工作是有前途的。
source: 유 퀴즈 온 더 튜브 ep128
雖然這是父母對孩子表達愛的方式,但韓國歌手李笛的學者媽媽「朴惠蘭」卻有截然不同的教養觀念。韓國歌手李笛一家人都是首爾大學畢業,靠的不是虎媽式的教育,而是媽媽朴惠蘭開放、明理,甚至是充滿「好奇」的教育方式。
source:unsplash
朴惠蘭上劉在錫的談話節目表示,自己從孩子小時候,就告訴他們「媽媽不會為你們的未來負責」,所以從不侷限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就算不想唸書、功課擺爛,朴惠蘭也不會生氣,反而是用探究的心態跟孩子討論:「為什麼不想唸書?」、「那你打電動、躺著發呆的時候都在想什麼?」
朴惠蘭解釋:「你就算再怎麼擔心,小孩也不會變成你想要他變成的模樣,反而應該是抱著好奇的心理:好奇孩子以後可能會靠什麼吃飯、他的興趣是什麼?」
source:unsplash
在我們擔心孩子不念書、沒辦法考上好學校的時候,其實就是為孩子設限,侷限他們的潛能,因為我們已經對「成功、快樂」有著先入為主的觀念,但我們的定義跟孩子不一定相同,更廣泛點的來說,甚至每個成人對成功的定義也都不同,我們又何必強加自己的觀念在孩子身上、製造衝突呢?
source:unsplash
與其強迫孩子照著我們的期待走,不如用「引導」的方式讓孩子多多思考自己的未來,像朴惠蘭所展現的一樣——用問句啟發孩子:「你不想唸書,那你想做什麼呢?」、「你發呆的時候又在想什麼?」、「你的未來想靠什麼過活?」、「你該如何達到你的目標」,讓孩子先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想法以後,身為父母的我們再從旁輔助,幫他找師資、找資源,從旁鼓勵或是給孩子一點建議、讓他自行參考、判斷。
這樣的做法也是幫助孩子為自己負責,沒唸書就必須自己承擔後果、走錯路、做錯事就要想辦法解決,雖然過程會比一般人更加辛苦,但心智也會更堅定、成熟。
source:unsplash
或許我們沒辦法一開始就能像朴惠蘭這般豁達,家庭條件也沒辦法真的放任孩子自行發展,但至少我們可以把這樣的教育觀念貫徹在日常生活中,多跟孩子進行問答,讓他思考自己的人生、引導他找到未來志向。
Source: 유 퀴즈 온 더 튜브 ep128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