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法律規定,收容所內的動物,只有12天的時間等待領養或被主人領回,12天一過,就會進行安樂死。
對於愛狗或愛貓人士來說,《十二夜》無疑是最揪心的一部電影,但比起劇情片來說,《十二夜》或許更像一部紀錄片,因為片中的每一個畫面都是真實的,甚至真實到足以讓人心痛落淚。全片除了在一開始有簡單的口白外,在整部片中有的只有部分背景人聲和狗兒們的叫聲,片中也沒有任何批判性的字眼,導演將視角降在離地30公分的高度,記錄下流浪狗們從進入收容所的第一天到第十二天,每一個畫面都是以最寫實的方式呈現,也讓觀眾更能感受到這些收容所動物們的處境。
牠們可能曾經是主人懷裡的寶貝,或者是一出生就跟著媽媽在街頭流浪,但不論牠們來自哪裡,最後都來到了這個相同的地方─收容所。聚集在這裡的狗兒,有大有小、有公有母、各種品種花色,但不論是名犬或米克斯,只要身上沒有植入晶片,來到這都一樣;按照體型和性別分別關在狹小骯髒的鐵籠內,開始倒數牠們生命中最後的十二夜(甚至更短)。
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收容所的環境可以說得上是惡劣:狹小髒亂的犬籠,一天只有一餐(搶不贏的話就得餓肚子),犬瘟熱跟腸炎等致死率高的疾病交互傳染,常常讓許多狗兒甚至撐不到12天就死亡,連成犬都逃不過的命運,更別說抵抗力弱的幼犬。
導演在一開始就說了,在這部片中總共拍攝了約200多隻流浪動物,但直到觀眾看到這部片時,影片中多數的動物都已經離開這個世界,而這部片也是牠們曾經短暫活在這個世界上的證明;這樣的說明,平舖直述,卻足以讓人感受到這些生命消逝的事實是多麼貼近我們,而看著牠們死亡的我們,又能做什麼呢?
收容所人員每天重複著清洗、餵食的動作,所內的獸醫則是負責檢查收容動物的健康狀況,以及在表格上畫下象徵已到法定收容期、即將安樂死的「三角形」,到了假日的開放認養時間,就會有想要領養動物的民眾來進行領養;導演以中立的角度記錄下這些收容所內的流程,沒有批判和指責的字眼,僅僅是用這些狗兒的視角帶領觀眾看見這些我們都知道卻沒有勇氣面對的真相。
在陪著這些狗兒經歷過灰暗的十二夜,在觀眾們感到傷心與不捨時,導演將鏡頭拉到半年後,這些幸運被救出的狗兒,熬過了疾病,被新主人養得又胖又壯,在主人腳邊開心地跑跳,一點都看不出當初在收容所內狼狽的模樣。因為認養,牠們再次擁抱希望,找到牠們永遠的歸屬,這樣幸福的畫面也成為影片最溫暖人心的鏡頭,也讓觀眾帶著希望和信心離開戲院,而不是無止盡的悲傷;黑暗雖然讓人感到絕望,但在黑暗的盡頭一定會有光。
千萬不要因為害怕就不去看這部片,這些存在在我們生活中的真相才能被正視,不會說話的牠們才有機會被看見,「領養,不棄養」的觀念才能被傳達出去;《十二夜》要的不是你的眼淚和傷心,《十二夜》要的是改變人心,一點小小的改變就是一大部分的開始。
看完《十二夜》,你不一定要立刻衝到收容所領養狗兒,也不一定要花錢捐款,但請一定要將「領養,不棄養」的概念深深記在心裡並宣導出去!(妞編輯貼心小提醒:觀賞本片請記得攜帶衛生紙(擦眼淚)、墨鏡(遮眼睛)!)
本片票房除扣除戲院拆帳外,將不扣除成本,收入全數捐出給動保團體。
Source: 十二夜 – facebook、十二夜 - 金馬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