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媽媽喊「我後悔當媽媽」嗎?說不定有,可是不多,我們總覺得那些喊「後悔當媽媽」的人都是一時賀爾蒙分泌、產後憂鬱、或是偶爾育兒辛苦,讓人懷念從前自由自在的時候,或是因意外被迫懷孕當媽媽的人,才會喊「後悔當媽媽」。但真相是有些成為媽媽的人,生孩子只是滿足社會期待、因不了解成為媽媽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或是因壓力而不得不生。
source:unsplash
以色列社會學家奧爾娜‧多娜絲多年來致力於性別運動,常關心婦女所面臨的社會期待。在《後悔當媽媽》一書裡,奧爾娜更是訪問多位「後悔當媽媽」的媽媽們,分析媽媽們為什麼會後悔,也一針見血的道出社會對「媽媽」的成見有多深、有多壓抑。
社會給予「女性生育」的壓力
source:unsplash
在還沒成為媽媽時,女性就已經被社會施加壓力:要成為媽媽,你才能完整人生,如果沒有當媽媽就是自私的、有瑕疵或是有殘缺的,而這樣的壓力跟男人比起來又更為沈重。因為女生有生育年齡的限制,像是更年期、高齡生產的風險,因此女性在好不容易成年、成熟、預備展開自己豐富的人生時,就要匆匆停下腳步、步上「懷孕、生子、走入家庭」的道路。而且重點是很多女生根本不知道生小孩前vs生小孩後的差別、所必須要承擔的意義就懵懵懂懂的當了媽媽。
雖然現在的生育率逐漸降低、大部分年輕人都持不生主義,但不諱言,大環境對不生小孩的女性仍抱有偏見:「你會後悔」、「有了小孩你的人生才會完整」,對想墮胎的女性更是有毫不掩飾的苛責。本書在開頭就強調:「這社會看似給了女性很多選擇權、很多權利,但其實一直在施壓。」
社會對「好媽媽」的標準
source:unsplash
成為媽媽後,折磨才是開始。生理、心理上的操煩,時間壓縮、工作的限制、沒有限制的義務跟責任,都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壓力。
而且我們還不被允許「反悔」,因為只要說出「我後悔當媽媽了......」我們就會馬上被判定成不合格的母親,因為刻板印象普遍認為:「母愛應該是女生的天性」,不可能有媽媽不愛自己懷胎10個月的骨肉。若我們不愛自己的小孩,就是不道德的、缺乏女性特質、有缺陷的。世人都將媽媽的情感分為二分法:後悔就是不愛、愛就是該無條件接受。
後悔「媽媽」這個身份,但不影響媽媽們愛自己的小孩
source:unsplash
最糟糕的是,即便是說了「後悔」,我們也無法靠任何事情改變成為媽媽的事實,除了逐漸喪失自我,也是因為我們跟孩子無法切割。
喪失自我的過程緩慢又充滿痛苦,書中是這麼形容的:「許多女性都深深體驗過這種因誕生而帶來死亡的歷程,因為他們失去熱情、失去從前的戀愛關係、失去生產前的自我、失去可塑性。」我們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因為多了一個身份,必須放棄以前自己喜歡的東西、所擁有的念頭。
而身為媽媽後另一個痛苦就是:「我們知道自己不喜歡這個身份,但我們依然愛著孩子。」書中描述:「這些媽媽們一方面希望自己可以不是任何人的母親,一方面又明白自己處於有孩子的現實。夾在希望跟現實間,這樣的雙重責任可能會造成他們自我認同的分裂和糾結。」
而且這樣的狀況不會因為小孩長大、無需近距離照顧小孩而有所緩解:「母親們往往無法卸下義務、責任以及對孩子的擔憂。即使不必實際照顧小孩,許多女性還是保存著她們的母性意識,而且是全年無休。如果是配偶的話,至少他出國的時候你就能享有一定的自由,但如果是孩子,他就會24小時在你的腦海裡。」
就像《星際效應》、《哈利波特》想傳達的理念一樣:「愛是不會因為距離、時間而有所改變的情感。」而這種情感對某些媽媽而言卻是一種痛苦的折磨、永不止息的枷鎖。
書中有位媽媽更強調:「我雖然不想成為媽媽,但如果小孩死了,他們還是會跟我的餘生綁在一起。對他們的哀悼、和他們在一起的記憶,這些痛楚是讓人無法忍受的。或許現在失去他們我能夠自由、做我自己想做的事,但這些自由遠遠不及我失去孩子的痛苦。」
妞編輯結論
當然,不是所有的媽媽都「後悔當媽媽」,有些媽媽可能真的是因為產後憂鬱、偽單親、高壓的育兒環境暫時性的討厭當媽媽,但確實這世界上有人是不管環境如何,他們就是後悔自己擁有「媽媽」這個身份。
但如上述所說,既然小孩已經出生,媽媽跟小孩的連結又是這麼強烈,再討論「後悔」好像也於事無補,但妞編輯想特別分享此書的原因,其實是想告訴所有女性、媽媽朋友們:「如果你真的後悔當媽媽,你們不孤單。」我們難免都會有對自己身份不認同、抱怨、埋怨過,相信如果有個能夠自由地抒發管道,我們在進行媽媽的責任與義務的時候也會覺得好過一點。
妞編輯也誠摯的邀請所有心裡難過、有話說不出口的媽媽們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在這裡的發言可以匿名、可以心懷善念的為所欲言!讓大家一起陪你度過最痛苦的育兒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