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手媽媽後,育兒的地雷很多,像是搶抱小孩、對孩子的一切都無所謂的態度、怪媽媽大驚小怪都有,而且相信許多媽媽也曾聽長輩、老公或是褓母都說過:「讓小孩哭一下又不會怎麽樣」、「小孩一哭就抱只會寵壞他」。聽到這句話,媽媽還不氣炸?
但同樣經歷過緊張兮兮的新手媽時期的妞編輯,到現在小孩已兩歲,微資深媽媽妞編輯也終於懂這句話的意思了:「讓小孩哭一下沒關係。」
source:Hipo Tseng
新手媽媽時期幾乎無法忍受小孩哭聲,小孩一哭就趕快抱起來、泡奶、換尿布,寧願犧牲自己所有生理需求(吃飯、上廁所、睡覺),只求小孩不哭;但等小孩長到了容易歡鬧的年齡,微資深媽媽已練就看到小孩哭仍不為所動的能力:「小孩哭?等我上完廁所再說」、「敢跟我鬧脾氣?你哭我就不抱、不哭了再抱!」
到底是什麼樣的經歷讓媽媽有這樣的行為、心態轉變?
#育兒的經歷
source:丘比特
已經有許多科學研究,發現「嬰兒的哭聲對人類大腦有類似警報器功能」,嬰兒一哭就會讓大腦刺激催產素,讓聽覺神經變得更敏感、放大嬰兒哭聲,而且看著新生兒每次都用生命在哭、哭到臉漲紅、喘不過氣,都會覺得真的是什麼很大不了的事情讓他哭成這樣;但隨著經驗知識的累積,我們逐漸能辨別「警報」的緊急程度。
source:朱瀅蓉
像有些資深褓母、護理師、醫生能辨別小孩的哭聲需求,是身體不舒服、還是沒安全感討抱抱,或是肚子餓哭泣?如果能辨別嬰兒需求,自然就能安排出輕重緩急,應該要先滿足誰的需求。但對新手媽媽而言,若還不會辨別嬰兒哭聲的不同,那麼所有的哭聲都同樣緊急,就像放大的警報器必須馬上被處理,而且新生兒用力哭泣的模樣也會影響新手媽媽的判斷啊~
#寶寶的行為能力
source:Canary Hsu
除了大人的育兒經歷會影響「抱小孩的速度」以外,寶寶自己本身的行為能力、發展也會影響。像新生兒哭很有可能多是為了生理需求:肚子餓、太冷太熱、肚子不舒服……,如果沒有大人幫忙自己也無法解決的問題。
source:楊舒婷
但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情緒也發展的越來越多元,哭有時更是為了尋求心理安慰,但這種需求在大人眼裡可能就沒有那麼「立即性」,至少不會有連上廁所的3分鐘、吃飯的15分鐘都等不了;而且到了1、2歲以後,小孩開始會走、會需要自己坐在餐椅上吃飯、體重也越來越重,不得不教的馬路安全、用餐規矩也必須要訓練。就算再愛小孩,體重那麼重也不能隨時哭了就抱(媽媽手臂會斷掉)、好的用餐規矩也是乖乖在椅子上吃完飯才能抱、飯前不能吃太多零食糖果,再哭也不能給……
等到該教小孩規矩的年紀,就不能再事事順著小孩的生理、心理需求,讓小孩哭一會兒可能就會變成每日的日常了。
source:Carol Shan
但身邊許多經驗豐富的育兒者可能太快把自己的經驗套用在新手媽媽身上,忘記了新手媽媽初遇新生兒的無助與新生兒對媽媽的影響,也或許是彼此的教育方式不同,所以才會有:「讓小孩哭一會也沒關係」的言論。但妞編輯敢肯定,如果自己還有下一胎,一定會先照顧好自己、先滿足自己緊急的生理需求,再去處理哭鬧的嬰兒啊~(為了安撫哭鬧的小孩,憋尿憋屎、餓肚子的日子真的太難熬了!)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