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孩2歲以前,大多父母都會覺得自己的小孩是天使:個性穩定、好操控!但2歲~5歲這段「學習獨立、發展自我意識」的期間,父母與小孩的衝突加劇。小孩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行動更靈活、力氣更大,甚至耐久力更持久,父母如果想和他們硬碰硬,最後只能兩敗俱傷。
但某些習慣、行為養成又只能在這時候教導,再不教就錯過黃金期,長大會被人說沒家教!為此,妞編輯要跟各位介紹一個超好用的小道具《我的努力存摺》。
source:心理師的小漁村
存摺上有日期、事項跟表現,所有的代辦事項都非常有系統。有完成父母交辦事項就加分、不乖就扣分,跟存摺裡存錢、扣錢的機制一樣。許多父母會以一個禮拜、一個月為週期,紀錄孩子的積分、決定要不要給予獎勵。
這種正式記帳的機制看起來有模有樣,多了點正式感,能夠讓大人小朋友嚴肅看待。而且效果還蠻顯著的喔~而這種存摺除了在母嬰網路購物平台販售,爸媽們還可以自己做一本寶貝專屬的小本本!(上面寫名字、貼照片)
source:番茄家的媽媽是爸爸
要求小孩做事,除了這種賞罰分明的機制,最重要的還是要培養小孩自動自發的習慣,但難免會碰到小孩就是講不聽、耍賴的時候。這時候有什麼溝通秘訣、心法嗎?妞編輯很喜歡的一位親子部落客《番茄家的媽媽是爸爸》近日就分享他自己是如何發展出一套:「溫和讓5歲小孩完成待辦事項」的方法,妞編輯也覺得很值得跟媽媽們分享。
1.一起訂計畫
家是大家的,家事當然不能只有媽媽做;但同樣的,該做哪些家事也不是媽媽說了算~應該要大家一起討論、訂計畫。等小孩大一點,對家事比較有概念後,父母就可以跟小孩一起討論他能參與哪些事物,並什麼時候完成!
例如小朋友可以幫忙鋪床、自己整理好玩具、整理鞋子,而且覺得睡前把東西收好,她心情會比較好,那就要要求他都要做到。如果可以每天做當然最好,但如果偶爾偷懶也沒關係,解決辦法可以繼續往下看第2點喔~
2.多一點彈性
孩童的專注力本來就不夠,很容易被其他更好玩的事情吸引注意力,尤其對小孩而言「做不做家事」對他們根本無關痛癢(反正不會影響到他玩樂),因此常會發生「拖延」、「耍賴」的情形。(其實這種情形也會發生在老公身上:覺得洗碗、倒垃圾、打掃廁所都沒有比打電動重要,為什麼非要現在做?)
所以番茄媽媽就改變自己的心態,認為:「重要的是持之以恆」,不用每天做,但每隔一段時間都有做就很棒了。因此番茄媽媽將「每日」待辦事項的期限拉長到「每週」,今天不做沒關係,反正之後還有機會。而且每週都有大致打掃整理,家裡也不會太亂~小朋友也不會每天都被媽媽叫去做家事,不爽的心情也大幅降低。如此轉念後,親子間的衝突果然降低了不少,小孩也更樂意去打掃。
3.爸媽一起幫忙
當小朋友劇烈抗拒,父母也覺得不可以再拖的時候,就稍微妥協一點點吧!番茄媽媽會跟小孩說:「我知道你很想趕快去玩,所以為了加快速度,我們一起分工、一起做吧!」有了父母的妥協與幫忙,小孩做事的意願也會增加不少,而且效率也會變快!重要的是小孩也有參與家庭事務。
在番茄媽媽的分享中也有提到小孩不肯做家事的其他原因。有時候是真的貪玩、不想做,有時候卻是容易感到挫折、不知道從何下手,例如他可能是覺得玩具太亂,不知道該怎麼分類,但如果父母有告知辦法,小孩就可以自行完成。所以父母還是要知道小孩不肯做的原因,對症下藥後再引導,而不是一昧地要求、懲罰,這樣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source:Pexels
要培養一個習慣真的很不容易,有時候大人也沒辦法做到完美,所以當我們在要求小孩的時候,不妨也多一點彈性、少給自己一點壓力吧~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