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會型人格
這種人格的最大特點,就是不遵守社會中的規範和法律,並伴隨著情緒衝動,難以堅持長期的活動和缺乏(甚至完全沒有)罪惡感。具有這種人格障礙的男性人數是女性的三倍。跟所有的人格障礙一樣,反社會型人格在青春期就會有所表現。具有反社會型人格的青少年會透過一連串與眾不同的行為引起師長父母的注意:翹課、打架鬥毆、偷竊、酗酒或吸毒、濫交、一時興起的離家出走、漫無目的的遠行等。這些行為在青少年中並不罕見,若在未來發展成反社會型人格則會更頻繁出現。如果能在青少年時期處理得當,大部分的人都會變得比較安分,並能在未來長大成人之後,重新適應社會生活,但他們通常還是會選擇具有冒險性質或居無定所的職業。
反社會型人格者的感情和職業生活大多動盪不安,而其中更有一些人在生活中,不斷地經歷著變化無常和情感衝動,這些人鮮少在意自己行為可能導致的後果,而且不會產生罪惡感,這也就不奇怪為什麼他們總是會做出違法行為。另外,許多研究也顯示,反社會型人格在因違反法律而入獄的受刑者中,占有很高的比例。(當然,導致犯罪行為的原因並不都是人格的問題,而是涉及各式各樣的社會因素。)事實上某些特殊時期,反而特別適合反社會型人格者生存 戰爭、革命、探索新大陸;在這些時期,鍾愛冒險、容易衝動和鮮有罪惡感的人就會感到「如魚得水」。換言之,如果時空背景轉移,今天被關在獄中的受刑人當中,有些人很可能在另一番情景之下會成為膽大妄為的海盜、探險家或士兵。在古代,最大膽的野心家很可能會封官加爵。但是,某些反社會型人格者在同樣熱衷冒險行為的團體中,對團體的規則亦表現得不大安分,情緒太過衝動。於是,會遭到同樣具有反社會型人格的同伴排斥,只不過後者的適應能力更強。簡而言之,不論善或惡,就算是黑社會,也會要求組織成員遵守某些規則。
衝動、魅力不凡、縱酒狂歡──影視中的經典形象
反社會型人格者在電影作品中相當受歡迎,或許是因為看到他們違反了那些我們在平日裡遵守的規則,可以讓人得到某種宣洩的原因。
在美國導演昆汀. 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執導的電影《霸道橫行》,(Reservoir Dogs,一九九二年)中,一幫有反社會型人格特點的盜賊,進行了一起銀行搶劫,結果慘澹收場。其中的一位人物金先生(Mr. Blonde),還表現出施虐型人格的特點:在搶劫的過程中,他毫無來由地射殺好幾名銀行員和客人,還趁同夥不在的時候虐待了一名淪為階下囚的員警,結果讓同夥大感震驚;因為他的同夥或許是反社會型人格者,但並非施虐型人格者。法國知名演員尚保羅.貝爾蒙多(ean-Paul Belmondo)在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執導的電影《斷了氣》(bout de souffle,一九五九年)中,飾演惹人憐愛的反社會型人格者。他四處漂泊,唯一能讓他安定下來的就是他對珍.西寶(Jean Seberg)演的女友巴蒂西雅的愛,但最終為此丟掉了性命。
另外, 在美國導演李察. 唐納(Richard Donner)執導的系列電影《致命武器》(Lethal Weapon)中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飾演一位具有典型反社會型人格的員警。他非常衝動,會毫不猶豫地展開無論對自己或搭檔都極其危險的瘋狂行動,有時還會連累無辜的路人。同時,他還很會跟人打交道,魅力非凡,無法忍受乏味,喜歡縱酒狂歡;以上這些都是反社會型人格者很常見的特點。而片中,由丹尼.葛洛佛(Danny Glover)飾演比他年長的黑人搭檔,就像他的父親一樣,有了牽制他的作用,但他對這位搭檔有著很深的感情(類似導師罪犯的雙人組合)。
由此可見,反社會型人格的根本信念可能是:「如果你想得到什麼東西,就要馬上去拿!」但是,他們當中的某些人,卻是能忍住這種「馬上就去」的衝動,因而行動前會更加謹慎。在反社會型人格的罪犯中,最聰明的那個可能成為犯罪集團的首領,甚至做成不少大買賣,只要他請得起好律師。事實上,反社會型人格者並非只有缺點 他們擅長跟人打交道,而且通常很會耍寶、具有幽默感,對冒險和新鮮事物的喜愛,可以使他們成為有趣的同路人,他們會帶著你踏上一個人絕不會嘗試的冒險旅程(但不要忘記,一旦遇到問題,他們很可能會對你棄之不顧)。話雖如此,有些人雖然具有反社會型人格的傾向,但依然能對他人和法律有所意識,從來不會讓自己陷入險境,甚至,這些人有時會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功。
在美國導演亞瑟.佩恩(Arthur Penn)執導的電影《凱德警長》(,一九六六年)中,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扮演一位「優雅從容」的反社會型人格者,但他在刑期將滿時,卻忍不住越獄了。他犯下這個致命的錯誤是為了能夠再見見一個好人家的女孩由珍.芳達(Jane Fonda)扮演。女孩跟一個與他同樣出身的年輕男子訂婚了,卻一直愛著他。她不惜一切想要把他從仇恨和愚蠢的行徑中拯救出來。
反社會型的男性與依賴型的女性
除此之外,反社會型人格者往往很受女性歡迎,因為他們渾身散發出冒險、大膽和叛逆的誘人氣息。但在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常常會令人失望:變化無常、無法長久工作、不誠實、揮霍無度、沉湎於打架鬥毆和飲酒作樂。所以他們在電影中的形象,要比在現實生活中有趣多了。現實中,一切不會如此美好。
而在某些社會階層中,會認為反社會型人格者具有「男性氣概」,於是,這就會促使一些具有反社會型人格傾向的青少年,趁機刻意突顯自己這些業已存在的人格特徵。紐西蘭導演李.塔瑪何瑞(Lee Tamahori)執導的電影《戰士奇兵》(Once Were Warriors,,一九九四年),描述了奧克蘭貧民區一群毛利人的生活中,兩種對男性氣概的詮釋針鋒相對:對於「肌肉男」傑克(Jack)和他的同伴而言,「真男人」就要學會喝酒、勾引女人、對一切挑釁行為還以拳頭,還要設法跟法律周旋;而他的兒子則在一位教官的幫助下,透過重新認識毛利人的傳統,包括族人的格鬥技巧、社會規範和對他人的尊重,看到了另一種生活的可能。
此外,在另一些電影作品中還可以看到更為「冷酷的」反社會型人格者,他們的主要特徵就是沒有罪惡感。法國男星亞蘭.德倫(Alain Delon)
在雷奈.克萊門特(René Clément)執導的《陽光普照》(Plein Soleil,一九五九年)中扮演的角色,冷酷地殺害了由莫里斯.榮內特(Maurice Ronet)扮演的好友,且還毫無愧疚地奪取好友的身分,並將好友的未婚妻和財產據為己有。此外,在由美國導演布萊恩.狄帕瑪(Brian de Palma)執導的電影《疤面煞星》(Scarface,一九八三年)中,我們看到艾爾.帕西諾(Al Pacino)扮演的反社會型人格者,從一個佛羅里達的街頭小混混,很快變成了獨霸一方的大毒梟(但他衝動的情緒和殘存的仁義,最終斷送自己的性命)。
總的來說,我們建議無論是在職場(最好不要選擇他們成為事業夥伴)或感情生活中,都要儘量遠離反社會型人格者,除非你嗜好具有自毀傾向的冒險活動。但辨別出反社會型人格者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他們不全然都是危險的罪犯,其中有一些人很擅長說服或誘惑。
我們也發現,男性反社會型人格者往往會跟女性依賴型人格者結為夫妻,因為最終只有這樣的女性才會留在他們身邊,對他們不離不棄,願意忍受他們的荒唐行徑。
邊緣型人格
邊緣型人格者,也經常做出衝動行為,原因是不時處於危機的狀態使他們的性情變化無常。邊緣型人格者苦於難以控制的情緒尤其是對他人或對自己的強烈憤怒往往會情緒低落,並伴隨空虛負面的感覺。邊緣型人格者會對身邊之人提出得到關愛和協助的過分要求,而在關係變得過於親密時,卻又會選擇突然逃離。
一些精神病學家曾用冬天的刺蝟來比喻邊緣型人格者:他們想要相互依偎著取暖,卻因為靠得太近而刺傷了對方!為了平息自己的憤怒、煩惱或絕望,邊緣型人格者會傾向於借酒消愁,或服食各種類型的麻醉藥劑,而且往往是以一種衝動而危險的方式。此外,他們的自殺率在所有類型的人格障礙中,高居榜首。
這些不幸之人往往對自己充滿了懷疑,對自己的需求也是一知半解(想法變化無常,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從而導致在友情、性伴侶關係和職業選擇上突發變故。
許多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都對邊緣型人格進行研究,不少的國際研討會也以此為主題。各方一致認為,心理師必須跟患者保持合理的距離 太過疏遠,會促使感到失望的邊緣型人格者做出更加衝動和挑釁的行為;太過親近,則會使邊緣型人格者退卻或感到不安,也會導致對方做出無法預料的舉動。雖然,現行有一些藥物對邊緣型人格者的情緒具有穩定作用,但這仍要取決於病患本身和當時的症狀。
脫序行徑、傷害自己,是典型的邊緣型行為
在美國導演李察.瑞舒(Richard Rush)執導的電影《夜色》(Color of Night,一九九四年)中,布魯斯.威利扮演一位紐約的精神科醫師,他有一位邊緣型人格的女患者(會因為妝沒有化好而暴怒和絕望)。布魯斯.威利(Bruce Willis)或許是工作了一整天,太過疲勞,於是語氣有些粗魯地向那位女患者解釋,她為什麼會遭遇一連串的失敗。女患者無法接受這說教式的解釋,衝出醫生辦公室裡的玻璃門,縱身從樓上躍下,摔死在街上 因為對自己和醫生的憤怒而做出的衝動行為。
悲劇發生之後,布魯斯.威利逃到了加州跟一位同事講述了自己碰到的另一些具有邊緣型人格的病患,但我們覺得都沒有那位跳樓自殺的女患者那麼極端(還好,不是所有的邊緣型人格者都會自殺,也不是所有的邊緣型人格者都會當著心理師的面前自殺)。
造成邊緣型人格的原因,無疑非常複雜,但不少研究都表示,很大一部分邊緣型人格障礙者在童年時都曾遭受過某位親近之人的性虐待。(但並不是所有遭受過虐待行為的兒童,長大成人都會變成邊緣型人格者,也有可能正常發展或發展出其他類型的人格障礙。)
而一些研究則認為,童年期形成的邊緣型人格和在災難後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存在著某種相似性。因此,如果覺得身邊有人正在因為邊緣型人格而痛苦不堪,我們建議最好盡快尋求醫生或專家的幫助。
說到影視中的邊緣型人格形象,在阿德里安.萊恩(Adrian Lyne)執導的《致命的吸引力》(Fatal Araction,一九八七年)中,由麥克.道格拉斯飾演的男主角,因一時的錯念而跟葛倫.克蘿絲扮演的邊緣型人格者發生關係。他的情人失心瘋似的投入到這段「一夜情」的關係中,後來又因為分手而做出了一連串脫序行徑,並企圖自殺。但她一心想要報復情夫的固執,更多體現出的是偏執型人格的特徵,認為讓自己受傷的人應該接受最嚴厲的懲罰。
分裂型人格
分裂型人格者對別人、自己和世界的感知,有著怪誕的信念。「怪誕」當然是相較於個體所屬文化群體的傳統觀念而言。例如:一個相信死人會從棺木裡爬出來實施報復的行為,在海地農民眼中不會是「怪誕」的,但如果一個巴黎的企業老闆這麼想,那就是太怪誕了。
在社會中,分裂型人格者會被神祕學說、東方宗教和新世紀信仰所吸引。他們常常會在各處看到「異象」(比如,一輛運送啤酒的卡車從一位分裂型人格者身邊駛過,這個人馬上就會看到母親想讓自己打電話給她的異象,因為她母親喝的就是這個牌子的啤酒)。此外,分裂型人格者往往還會對轉世(「我感覺到我去世的姊姊在通過我的身體跟人說話」)、特異的現象或外星生物深信不疑。這些事物對於他們而言,並非只是有趣的話題,而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可以「感覺得到」的深層信念。
本文摘自《突破關係困境的「人格心理學」:直升機父母、控制狂情人、難搞無理上司……,看懂11種隱藏在情緒勒索中的人格障礙,重拾相處的信任與快樂》
情場糾葛、親子疏離、婆媳紛爭、職場霸凌……,
充斥於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關係困境」,看似複雜難解,
實際上,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問題來源: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不是缺陷,只是與眾不同。
★ 法國AMAZON心理學暢銷書5顆星推薦!
★ 歐洲最權威精神科醫師與心理諮商師,共同撰寫!
人格,是指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感受和行為;如:害羞、活潑、熱情、多疑等特質。
人格特質會隨著其身處的環境而有所改變,以順利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變化。
▌什麼是人格障礙?
所謂的人格障礙,是指無法根據環境和周遭的人事物,做出適時的改變,因此經常會對自己,或身邊的人造成相處上的困難和誤解的特殊人格。
例如,一位焦慮型人格者,無論何時何地,總是一副憂心忡忡的模樣,想要掌握對方的一切行蹤,好讓自己安心;但是這種無論事情大小、輕重都要涉入「關心」的結果,會令對方有種被「監控」的不舒服之感,進而造成雙方的關係不睦。
▌「理解」人格障礙不是缺陷,只是與眾不同
人格障礙是一種光譜,而不是非黑即白的絕對界線。事實上,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存在某種程度上的人格障礙,只是程度不一而已。
一般而言,會造成關係困境的人格障礙,多半都是因為其存在於光譜的「最左」或「最右」;這群人無法和大多數的人格產生交集,他們就好比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說著不同語言的人一樣:他們不了解我們,我們也不了解他們。
為此,「理解」和「接受」是與人格障礙者相處的兩大重點:
→「理解」人格障礙者為什麼會出現這樣行為、說出這樣的話;而不是認定對方是刻意刁難、找麻煩或想要引起爭端。
→「接受」人格障礙者的待人處事方式,只是與眾不同,而非某種缺陷或不正常;不要一味地要求對方改變,而是用他們能夠理解的方式說話,進行溝通。
作者:佛朗索瓦.勒洛爾、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出版社:一起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