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決定餵母奶的媽媽都有種迷思:「奶量越多越好」,而身邊的婆婆媽媽也會不斷督促媽媽:「快擠奶、快餵奶,奶量越多越好。」,甚至月子中心的護理師都會將媽媽的奶量做分段:奶量多的是前段班、奶量少的是後段班,奶量不夠就會拿別人比較、叫媽媽加油!好像奶量不多到擠滿一整個冰庫,就是不合格的媽媽一樣。但奶量多真的就好嗎?
source: pexels
大家可能都對追奶不陌生,勤勞親餵、頻繁擠奶,多喝黑麥汁、喝水等等,都有助於發奶,但奶量太多也會對媽媽本身造成困擾,像是:
1.花很多時間擠奶,連半夜都要記得調鬧鐘,起床擠奶。
2.如果不小心錯過時間或睡過頭,就容易塞奶、乳房脹痛,甚至乳腺炎。
3.因為不停擠奶,容易有媽媽手、頸肩酸痛。(歪頭擠奶)
4.如果寶寶食量沒那麼大,過多的母奶會囤積在冰箱。如果媽媽又捨不得倒掉,就會很佔空間。
source: pexels
而且囤積的母奶也算是人體體液的一種,有傳染病毒的可能。根據母乳協會官網說明:「美國疾病及預防中心(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USA)更明文禁止私下贈乳或販售的行為,私下贈乳的潛在危險可能面臨潛在病毒經母乳傳播,例如:愛滋病、肝炎或其他病毒。」並沒有什麼「母奶太多捐給別人喝」、「賣母奶」這種無稽的解決辦法。即便是合法管道的母乳捐贈,也都需要經過層層關卡,才能捐贈。
真正的理想狀態其實是「供需平衡」
source: pexels
供需平衡指的是「寶寶喝多少、媽媽產多少」。基本上,親餵的媽媽在產後2~3個月會慢慢抓到寶寶進食的食量跟節奏,大腦自動判斷出需要在什麼時間產出多少乳汁,剛好供寶寶進食,而其他時間則處於軟奶狀態。(軟奶:看起來好像沒奶了、鬆垮垮的,但其實等寶寶要喝的時候,就會源源不絕產出乳汁)其他時候若沒有漲痛的感覺,就不必特地擠奶了。
source: pexels
至於擠奶的媽媽,則可以試著「延長擠奶時間、減少擠出的乳量」:10分鐘、15分鐘的延長擠奶時間,擠奶時擠出的量達到讓乳房舒服的狀態就好;並搭配服用卵磷脂,乳化母奶中凝固脂肪,有效排出母奶,不容易乳腺炎。如果等待時間真的脹奶得很痛苦,根據台灣母乳協會所建議,可以取冰鎮過的高麗菜葉敷在乳房上,高麗菜內的硫化物可以舒緩脹痛的症狀。
source: pexels
奶量大的媽媽也可以試試看自己適合的退奶食物,坊間常見的退奶食物包含了韭菜、西瓜、咖啡、白蘿蔔……等等,媽媽們都可以試試看,讓自己的奶量減少。
source: pexels
那會不會真的變沒有奶呢?寶寶還要喝怎麼辦?其實,寶寶在4個月慢慢接觸副食品後,喝母奶的量會慢慢減少,副食品的量跟次數增加,而喝奶的次數可能從一開始的5次,慢慢減少成3次、2次、睡前奶。因此媽媽們不必太過焦慮喔~
source: pexels
由於政府的鼓勵,讓很多婆婆媽媽、護理師都會盲目地催促媽媽們擠奶、擠奶、擠奶,反而導致媽咪壓力過大,擔心自己母奶不夠就不是好媽媽。妞編輯認為這反倒本末倒置,有母奶能餵寶寶當然是好事,但前提是要顧慮到媽媽的心情啊~(拍拍)
Source: 台灣母乳協會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