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那個人進餐廳沒洗手!」、「媽媽!他撞到人沒有說對不起!」這些話你熟悉嗎?有些孩子天生正義感爆棚,看到任何他覺得「不公不義」的事情一定會舉起小手、伸長食指用力地指出來、大聲地說出來,好像在昭告天下「我抓到你做錯了!」雖不能說這樣做不好,但在公眾場合還是會讓人尷尬到爆,那麼到底要怎麼教呢?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最近在部落格分享他女兒其實也是「正義魔人」,以及他如何教育女兒的心路歷程~
如果是場所的規則,妞妞們會特別說明、要孩子遵守嗎?例如「請勿倚靠欄杆」、「限12歲以下兒童使用」、「請輕聲細語」,那如果看到不遵守的人,妞妞跟孩子會如何反應呢?陳志恆心理師分享有一天他跟女兒去公園玩發生的事:
家裡附近有個公園,女兒有一陣子很喜歡在那兒玩盪鞦韆。有一次,女兒要我坐在她旁邊的鞦韆上,陪她一起玩。我說:「這裡的鞦韆是給小朋友玩的,大人不能乘坐喔!」
見她不能理解,我便帶她到一旁的告示牌前,指著上面的數字:「你看,這裡寫著,只限12歲以下的兒童使用。」,女兒認得12這個數字,便點點頭。我說:「所以,我們在公園裡玩,要遵守公園的規定喔!」
過了幾天,女兒又來盪鞦韆,看到一個媽媽,坐在鞦韆上滑手機,便不解地問:「為什麼她可以坐在鞦韆上?」女兒邊說,手還邊指著那人。
「因為那個鞦韆是空著的,沒有人使用呀!」
「可是,她是大人,大人不能玩盪鞦韆呀!」
我想起之前對女兒說的,顯然她都聽進去,而且記得很牢。這下尷尬了,如果我不給她個合理的說詞,她不會輕易放過我,而會繼續大聲說:「大人不能坐在盪鞦韆上,不是嗎?」
當下,我想叫他閉上嘴,別愛管閒事。但又想想,女兒有說錯嗎?沒有!甚至,這孩子能觀察周遭,並展現正義,應該給予肯定才是!
有些孩子天生就是當風紀股長的料,當看見別人違反規則就會大聲指責,顧不得當下的氛圍與他人的心情。有時孩子自己也沒做好,卻總是愛挑人毛病,讓大人傷透腦筋,連經驗豐富的心理師都一時不知道該怎麼回應孩子的直率,說他錯,他也沒錯,錯的是違反規則的人啊!說他對,但是如果因為這些小事那個人生氣了、破壞了現場氣氛,甚至導致衝突,怎麼辦?
在盪鞦韆的事件中,陳志恆心理師告訴女兒她能遵守規定,並發覺周圍人的異樣很棒,大人確實不該使用鞦韆,但也有可能是他很累了正需要坐著,或他沒有看到規則,他解釋:「我這麼說,一方面認同孩子的想法,我想讓他知道,說出來並沒有錯;同時,我也引導他去思考,一個人的行為欠妥,可能存在著某些正向意圖。」
孩子能遵守規則當然好,但有時候不遵守規定的人也不一定就是大惡人,這部分很難引導,因為有時可以、有時不行,他可以、我不行等灰色地帶會讓孩子混亂,不知道怎麼做才是正確的,所以每次都告知充分的理由會比較好,讓孩子理解其中的原因,觀察每個人的需求差異,還可以從中學習同理他人的感受哦!
有了上述的經驗,陳志恆心理師不禁心想:「我為什麼會想要孩子閉嘴別說呢?」,原來是因為當孩子大聲指責別人,我們會感到尷尬、害怕、焦慮,因為我們害怕孩子的言行會帶來不好的後果,而要承擔這些後果的人就是大人我們啊!但這些負面情緒應該由孩子負責嗎?陳志恆心理師也在文中提到:「然而,不論尷尬或擔心,都是我自己的情緒感受;意識到這一點,我知道,我需要自己去安頓與處理那些尷尬或擔心,而不是要求孩子『閉上嘴』或『別管他人』,來為我的情緒負責。」
妞編輯在捷運上看過一個大約大班的孩子一上車坐下後就指著對面博愛座上的青年說「媽媽,他怎麼可以坐博愛座?」聲音大到整個車廂的人都聽得到,空氣真的瞬間凝固,媽媽馬上把孩子高舉的手壓下來說:「你管人家做什麼?」孩子就扁起嘴來,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兇的樣子看起來有點可憐,但全車的人又不約而同放鬆肩膀繼續滑手機,讓人鬆了一口氣,原來我們是那麼害怕衝突的啊!
陳志恆心理師強調即使孩子的言行沒有錯,也需要學習在「安全的環境」下使用「合宜的言語」提醒不遵守規定的人:
首先,孩子需要學習,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再指出他人的過錯。也就是,先顧慮到自己是否會因此受到傷害。
其次,孩子需要學習,透過合宜的表達方式,指出他人的過錯。也就是,能顧慮到他人的顏面,或者在場的氣氛。
大人的身教正是關鍵。若我們只要孩子別愛管閒事,總是說:「管好你自己就好!」,剛好就在向孩子示範,如何對周遭的人事物抱持冷漠。
別忘了德雷莎修女曾說的:「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
富有正義感是一件很棒的事,但若能兼具溫柔與同理就更好了呢~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