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漫改小王子山崎賢人在本季日劇《Good Doctor善良醫生》中扮演一位自閉症患者「新堂湊」,他同時患有學者症候群,擁有超強記憶力,在8歲的時候就記下人體所有器官可以精準的畫出來,長大之後更是醫學院榜首畢業。
本劇環繞在患有自閉症的新堂湊進入醫院實習後的故事,夢想能夠幫助每一位生病的孩童能夠健康長大,就算被周遭的人排擠、霸凌,他也用孩子般的語氣笑著說:「我知道我和別人不一樣,沒關係。」繼續樂觀的過生活。
身旁的醫生還有醫院高層卻都認為患有自閉症的他無法勝任這份工作,亦或是病童家屬強烈抗議自己的小孩不想給「那種人」醫治,詮釋出社會上悲哀的一面。儘管擁有過人的學術知識,也通過工作許可評估,卻要被當成異類對待,面對社會對於自閉症患者諸多的不友善。在介紹本劇之前先來為各位科普一下醫療小知識喔!
何謂學者症候群 Savant syndrome
每10個自閉症患者,以及2000個腦部損傷或智能障礙者當中,可能有一位出現學者症候群。
此症候群是指在某種藝術或學術上有著超乎常人的能力。具有這種能力的人,其天賦有多種不同形式,有可能只要聽過一次的樂曲就能仿照演奏、能精準地描繪出畫像或雕朔出蠟像、過人的記憶力、計算及日曆運算能力超過常人又或者是能同時說十來種語言。例如美國經典電影《雨人》中的原型正是一個典型的學者症候群者患者。
這部以醫療為背景的劇,不僅帶出護理人員的辛勞與悲哀,同時讓人很清楚明白,其實這社會對於「和自己有點不一樣」的人們還是持有偏見,集結了感人肺腑卻又不失專業,但或許還帶了些理想化的《Good Doctor善良醫生》究竟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
以下內容會帶有微微微劇透,介意的話請勿再往下看嘍~
醫療專業
本劇以在東鄉紀念醫院的小兒外科為背景,講述小兒外科其實比任何外科的醫師都需要更豐富的知識與技術,並非說一般外科醫師隨便誰都能當,而是胸腔、心臟、神經等等的外科醫師各個是術業有專攻的在照料病患,但是小兒外科則是涵蓋兒童的所有病症皆要醫治,困難度與壓力更是大大提升。更別提及兒童病房的佈置、人員配置都需要更多的考量,甚至因為牽扯的孩子,家長的情緒更是直接會反應到醫護人員身上。
社會冷漠
當一名癌症病童天真可愛的問:「我什麼時候可以出院呢?」的時候新堂湊直接的回應:「你還不能出院。」結果卻被家屬客訴,因為家屬要求院方還不能讓孩子知道他要再次開刀,無法去上學,認為孩子還不能承受。自閉症的行為特徵之一即是「極端缺乏和他人的情感接觸」,也是因此藤木直人飾演的高山醫師認為他光有技術和知識是不足以成為一名醫師的。
但孩子真的不能承受嗎?很多時候是家屬過度的擔心與保護,認為這麼做對孩子才是好的,但劇中這名病童真正想要的是一個真相,他只是想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能回到學校罷了。不只是父母親與孩子間,我們是否也該反思一下自己心中認為的保護與貼心,真的是為對方著想還是只是強押自己所以為的呢?
異樣眼光
從小到大、人不外乎面對的就是同儕之間的壓力,小時候要面對同學的眼光、長大之後要面對同事或上司的眼光。普通人在成長過程當中,經常就被人際關係壓得喘不過氣,何況是稍微特殊一點的孩子呢?
當湊進入到醫院時不免被說了不少閒話,甚至有家長對他動怒,不願讓他接近自己的孩子。再一次因緣際會之下,家長跟他道歉之前對他的種種惡劣行為,湊不但沒有氣,還說:「我知道我和別人不一樣,沒關係,我習慣了。」湊雖然笑著說出這句話,但這是一個多麽讓人心痛的習慣呢?要經歷過多少來自身邊的人的惡意才能適應這種事?
日本的醫療劇一直都很引人省思,很能讓觀眾了解平常不熟悉的領域與專業知識,更能明白醫護人員的辛苦等等。但當然、本劇難免有些理想化、美好化,因為現實中,能這麼迅速去諒解醫護人員的家屬其實並沒有這麼常見,或許這是給醫護人員的一種憧憬,更是告訴世人該怎麼樣用正確、良好的態度去面對一些不如願的事,或是對跟我們有些不一樣的人不該有先入為主的觀念。
本片在日本網站ORICON日前的夏季日劇滿意度上獲得第2名,僅次於《dele刪除人生》,漫改小王子這一次轉型演出醫療劇,可謂大成功。
劇中山崎賢人一直帶著微笑的表情,儘管被罵、被打都是笑著的,唯一只有當病人救不回來或是孩子們不舒服的時候他才會出現較為負面的情緒,著實讓人看得很心痛又心疼,緊湊的劇情讓觀眾跟著他一起為病童痊癒而開心、為惡化而心疼,是本季相當賺人熱淚的一部好劇。
source:【公式】木曜劇場「グッド・ドクタ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