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兒科醫學會資料顯示,常見幼兒餵食困難問題可分為「感官選擇性挑食」、「父母過度擔心」、「胃口有限」、「畏懼進食」、「具有潛在疾病」和「被忽視」六大類。
一般而言,若醫師診斷後沒有潛在性的器質性疾病,單純屬於行為方面問題,就會建議從建立正確飲食習慣著手,包括訂好用餐規則、安排不吵雜的環境、善用各式方法促進食慾等。
無獨有偶,美國也有一名營養師朱莉‧伯恩斯提出15種方法,她育有7歲三胞胎,面對三胞胎不同的個性和飲食習慣,她以自己的營養背景為基礎,嘗試各種方式來改善孩子們的挑食習慣,整理出15種好方法,讓孩子吃得更好更健康。
1.三餐定時定量
孩子需每3~4小時進行一次,包括三頓正餐、兩頓點心,由於進食次數多,因此家長也須隨時備好食物,像是在家時先預先買好相關食材,外出時則可準備便當保溫袋,放入溫熱食品隨時備用。
2.不定時準備驚喜
孩子的口味多變,也喜歡驚喜,因此家長可以每周固定1~2餐準備不同於以往的菜色,製造吃飯小確幸。
3.大人與孩子吃相同的食物
朱莉‧伯恩斯曾在多年前一次準備兩份晚餐,一份是給孩子們吃的料理,另一份是給大人吃的料理,然而準備起來除了較累之外,孩子看到大人吃不一樣的食物也會容易不專心,甚至吵著要吃大人食物,後來朱莉‧伯恩斯改變作法,大人小孩都吃相同的食物,孩子也漸漸能乖乖吃飯。
4.不批評孩子吃飯狀況
孩子吃飯難免會有挑食、邊吃邊玩的狀況,爸媽可以設一條最低底線,例如:孩子只要在一小時內吃完,中間過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盡量不批評,若是過於嚴苛,甚至擔任食品執法人員,反而會使孩子更抗拒吃飯。
5.多元嘗試新食物
讓孩子多元嘗試新食物可以降低偏挑食情形,可以將不受歡迎的食物包入喜愛的食物中,或是用孩子的偶像做舉例,像是球星麥可喬丹因為吃了豌豆才能保持健壯,藉此鼓勵孩子嘗試新食物。
6.添加美味醬料
若孩子仍抗拒部分食物,像是蔬菜,爸媽可以製作美味醬料,例如:凱薩醬、千島醬等,讓孩子能吃下這些菜餚。
7.提供營養早餐
一日之計在於晨,因此早餐相當重要,但現代人礙於生活腳步快,往往沒時間準備豐盛早餐,這時就可準備CP值高的食物,像是高纖豆漿、全麥麵包、荷包蛋等,用最短的時間製作最均衡的料理。
8.加入含鈣食物
國民健康署建議,0~6歲嬰幼兒每日應攝取300~600毫克的鈣,其中一杯240毫升的鮮奶就含有240毫克的鈣,因此每日應喝1.5~2.5杯左右,適當攝取鈣質才能幫助骨骼與牙齒發展,也才能長高高喔!
9.添加自然甜味
孩子愛吃甜,因此爸媽可以在料理中加入自然甜味,像是甜菜根、水果、蜂蜜等,滿足寶寶愛吃甜的慾望。
10.讓孩子參與做菜
讓孩子參與做菜可以促進他們吃飯的慾望,爸媽可以從買菜開始就讓孩子參與,一直到備料、烹煮都讓孩子擔任小幫手,當孩子看到自己創作出來的成品也會更有興趣,進而吃下去。
11.少吃垃圾食物
垃圾食物包括炸雞、薯條、漢堡等,這類食物大多高鹽分、高油脂,吃多了容易引起肥胖,因此應避免給予。
12.以健康零食做獎勵
不少市售零食兼顧美味和健康的優點,像是全麥餅乾、優格、燕麥穀物等,爸媽可以以此當作獎勵,讓孩子無形中吃下健康食物。
13.加入小巧思
爸媽料理食物時可以適時加入小巧思,像是用模具壓出星形胡蘿蔔、用剪刀剪出可愛御飯糰等,或是煎出笑臉荷包蛋,吸引孩子吃飯。
14.以身作則
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有賴於父母的以身作則,因此爸媽也要遵守吃飯原則,避免節食、三餐不正常,才能讓孩子在優質的學習環境中長大。
15.偶爾破例
當孩子已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也可適時的放縱一下,例如:偶爾給予可樂、爆米花等食物,讓孩子淺嚐但不上癮,有助於維持長久的飲食習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