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天真無邪,常讓人以為「性侵」、「性騷擾」這種可怕的事與他們無緣,但現實生活中,幼童性侵案比你我想像的都還要常見。
source: Pexels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調查,在一般性侵案的年齡層中,成年人佔了41%,未滿7歲的未成年人佔了6%、7歲以上未滿14歲的未成年人佔了27.1%、14歲以上未成年人佔了7.8%。比例高得可怕,而勵馨基金會跟妞編輯分享他們所接觸的個案:「大部分都是熟人居多。」而法務部的另一項公布結果更是可怕:「證明性侵案件並不容易,許多原因都可能讓案件無罪。」
而妞編輯也將在這篇文章,教各位父母如何保護自己的孩子,避免「熟人性侵」的憾事發生。
1.定義
source: Pexels
根據兒童性侵害防治,包含了性交(性器碰觸)、性騷擾、強制性交或猥褻、乘機性交或猥褻、作出具有性暗示的動作、有性意味的碰觸、不正當的言語動作、看色情圖片……等等。
2.受害者性別比例
source: Pexels
根據衛福部保護司性侵害被害人統計資料,成年女性被害人的比例遠較男性高,但小男童與小女童的受害性別比例差距則沒那麼大。
3.加害者特徵
source: Pexels
勵馨基金會:「大部分都是熟人所為。」可能是父母、鄰居、保母、托兒所教職人員、家人的朋友、親戚、繼父母、養父母、同學……等等,通常加害者完全看不出有任何異樣。危險最常發生在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家長以為可以信任的人,反而可能是最危險的人。
4.幼童被性侵後行為表現
source: Pexels
既然我們無法辨識身邊的加害者。作為父母的更應該提高警覺,如果孩子「突然」有以下行為,就應該聽從自己的直覺,做出反應:
行為退化:可能原本會的事情不願意再做,需要父母代勞。
突然對某件事極度抗拒:不願意和某人接觸,或是不願意脫衣服洗澡、不願意去某個場所。
情緒焦慮:孩子可能動不動大哭、緊張、情緒不穩。
有不恰當的行為出現:會對別人做出猥褻行為,但自己可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5.父母能做的事
source: Pexels
1.教導孩子正確的性器名稱:很多父母都會用替代詞教導性器,例如:尿尿的地方、妹妹、弟弟、機雞、小香菇……等等,但有很多的不成立的性侵案,原因就是孩子無法明確表達,自己被摸了哪個部位、看到對方的哪個身體部位。有越明確的表達能力,在遇到性侵案件中,成立、申訴成功的機會越大;教導正確的性器名稱也是傳達出正向的觀念:「性不是隱晦、不可討論的」,正確的觀念有助於孩子遠離危險。
2.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親密的親子關係,能讓孩子遇到危險的時候勇於表達,讓大人為他解決問題。而且也不容易被壞人所引誘:為了得到對方的愛、或是為了得到加害者的肯定、鼓勵。
3.儘早讓孩子學會自己洗澡:在小朋友還小的時候,難免需要家長幫忙洗澡。但越早讓孩子學會自己洗澡,就越早將身體自主權回到孩子身上,將來也可以避免因為孩子聽到「幫忙洗澡」,而增加被性侵的風險。
4.幫孩子杜絕危險:很多媽媽都有這個煩惱——鄰居、婆媽、親戚愛亂摸、亂親小孩。不管是大人、小孩都需要安全的社交距離,不能因為是小嬰兒、小朋友就可以隨意讓人碰觸、親吻。家長們如果遇到這種沒有安全距離觀念的人,要主動、勇敢地替孩子把關,做出好的示範:「沒有你的允許,就不能隨意碰觸你。」模糊的社交碰觸有可能讓孩子不知道界線,不知道什麼樣的碰觸是安全的。
Q.父母的親密行為,對孩子會有影響嗎?
source: Pexels
有些父母可能想生第二胎,或是維繫夫妻間感情。因此難免跟孩子共處一室的時候,發生性行為。勵馨基金會表示:「雖然很難避免,但盡量不要。如果真的被孩子看到了,就用正面、自然的態度回應,跟他們說爸爸媽媽因為很相愛,所以會有這樣親親抱抱的行為。」
source: Pexels
妞編輯在訪問過、查過資料後,發現幼兒的性侵比想像中還要常見,因此真的要提醒大家:「幼兒的性教育不能等!」越早教,就有可能離危險越遠。
Source:勵馨基金會,法務部《性侵害案件無罪原因分析之研究》,衛生福利部,兒童性侵害防治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