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相處,就好像在玩兩人三腳的遊戲,儘管有人很認真,但如果不能配合同伴的腳步,就很容易絆倒跌傷。或者,我們自己很認真玩遊戲,對方卻一點都不在意,可能會讓我們氣得想解開繩子自己跑,或甚至想換一個搭檔算了。只是,把對方換掉,難道就讓彼此好配合,解決問題嗎?
韓國精神科醫生兼作家文耀翰就要告訴你如何找尋自我關係平衡、重建心理界限!
《守好你的心理界限,療癒你的內在小孩》內容摘錄
情感枷鎖主要由「常見的恐懼」、「過度的責任感」與「病態的罪惡感」這三種情感所構成;並以這三種負面情感為中心,交雜出其他不同的情感。
第一個形成情感枷鎖的因素是「恐懼」。只要一方不斷灌輸威脅的情感,另一方就會持續的感到害怕。事實上,多數表現威脅的一方,其根源亦出自於恐懼,害怕對方離開自己,而以不同的型態來表現他們的害怕。愈是愛對方、愈依靠對方的時候,只要兩人的關係有任何一點疏遠,就極為容易引發精神上的恐懼。這種恐懼隨著個人特質,可能產生順應對方的態度,或是利用強求、欲求對方的方式,以確認兩人之間的連結感。
某一方若知道對方恐懼的心理,可能會以「分手!」「無法在一起了!」等言語威脅對方,或以冷淡的表情、持續的沉默來操控對方,使對方屈服於自己。最後,形成一段「威脅與順應」逆功能性的人際關係。不單是語言上的威脅,若對方不乖乖就範,就用武力解決。當暴力第一次出現時,當事人因恐懼而不敢抵抗,終究屈服於對方,這段關係此後將難以改正,並容易產生一種無力感。
第二個形成情感枷鎖的因素是「過度的責任感」。美珍曾好幾次想要和男朋友提分手。這時,美珍腦中就會浮現「連我都拋棄他的話,這個人就沒救了」的想法,讓美珍無法真的那麼做。
人的情緒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一段好的關係,其實不能單靠「好的情緒」來維繫。我們還需要什麼呢?互相的健康責任感。並非所有的責任感都是好的,除了無責任感之外,僅次於它的還有一種病態的責任感―「過度的責任感」。
健康的責任感,是對自己的人生與角色負責。「過度的責任感」指過度將對方變成自己的責任。對方不舒服的情感、該解決的問題、對方該如何擁有更好的人生,堅持認為對方的任何事都需要倚靠自己的幫忙。具有過度責任感的人,會將自己的事情擺在後面,集中所有心力在改善別人的心情,和親自幫別人解決問題、為別人打造更好的生活。當別人逐漸依賴自己之後,所有心力也消耗殆盡了。不管其意圖是好或壞,這段關係終將走向失衡。
過度的責任感,最常發生於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裡,但也會出現在戀人、朋友、師徒之間。在你的周遭,是否有人明明是個成人,卻無法獨立生活?仔細觀察一下,那些具有過度責任感的人們,就在他們身旁。這些依賴別人過活的人們,除了自己有問題之外,他們身邊那些具有過度責任感的人也有問題。依賴者與責任過度者相互依存。
第三個形成情感枷鎖的因素是「病態的罪惡感」。健康的成人會因為自己的行為過錯感到抱歉、產生罪惡感。病態的罪惡感是指人們在一段關係裡,將任何產生的摩擦與問題歸咎於自己。或者,在無法歸咎於誰錯誰對的情況下,將所有問題都視為自己的錯。他們常以「我太敏感」、「我太自私」、「我沒能力」,評斷事情都是因為自己的錯誤而生。健康的罪惡感是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感到抱歉;病態的罪惡感則給人一種「我這個人天生就是個錯誤」的錯覺。例如:從外表上看來,他們似乎是對某個想法或行為感到自責,實際上,他們打從心底認定「我」這個人就是問題的根源。這種罪惡感會讓他們無法確實自我改善、真心的向對方道歉。
過度自責後,他們可能會選擇在對方面前放低姿態;或藉由不適當的語言暴力,試圖使自己擺脫罪惡感。儘管不知錯在何處,卻先開口說「對不起」,或是沒頭沒腦的做出一些不合邏輯的行為。以一個媽媽在對孩子發完脾氣後的反應為例,媽媽在孩子犯錯、對孩子發完一頓脾氣後,卻將這一切歸咎於自己的錯,而產生上述所謂病態的罪惡感。最後她可能會哭著握住孩子的手,跟孩子說:「媽媽錯了!」、「你沒有錯,是媽媽壞!」以類似的話語來緩解自己的情緒,或者表現出與生氣時相反的立場,爽快的答應買玩具給孩子,藉此減輕自己的罪惡感。然而,媽媽的反差態度,只會讓孩子感到更加混淆。
本文摘自《守好你的心理界限,療癒你的內在小孩:善良的人,不一定要這麼辛苦!教你懂得保護自我,親近他人,擁有生活「自我決定權」的訓練》
重建心理界限練習×自我安慰方法×鍛鍊心理界限
我們都能活出快樂自信的自己
★人際關係困難,不在於不夠努力,
而是心理界限出問題。
不懂得拒絕別人,習慣性為他人著想,換來的只是心累?
→保有善良之心不對嗎?其實那只是不成熟的善良;不是善良,而是自我太脆弱。
「我以為我做好,我們的關係就會變好……」
→你知道你被情感枷鎖綑綁住嗎?哪種人會被控制?
人與人相處,就好像在玩兩人三腳的遊戲,儘管有人很認真,但如果不能配合同伴的腳步,就很容易絆倒跌傷。或者,我們自己很認真玩遊戲,對方卻一點都不在意,可能會讓我們氣得想解開繩子自己跑,或甚至想換一個搭檔算了。只是,把對方換掉,難道就讓彼此好配合,解決問題嗎?
★身體疼痛的時候我們都懂得照顧身體,
人際關係出了問題,
為什麼不懂得照顧自己?
建立心理界限並非只有安慰自己,
它是重新建造人際關係的變化心理學。
◎不健康的心理界限分為四種類型,找出你傾向哪幾類,對應自我訓練的方法
順應型:不願與人產生衝突,不懂如何拒絕或表達自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情感、身體訊號及興趣。
照顧型:你開心我才開心 ,但無私奉獻的關愛,只會促使對方依賴自己,變成讓雙方都很辛苦的病態關係。
防禦型:總是要劃清界線和保持距離,不信任是他們的核心問題, 在人際關係中,「危機感」總是優先於「親密感」的出現。
支配型:高度自我中心、看似自信滿滿,但對於一點點批評和挫折感到恥辱,
習慣利用支配與剝削形成人際關係。
◎重建心理界限的關係練習
1.理解自我關係史。
2.練習治療依戀損傷。
3.以自我表現訓練的P.A.C.E四階段法,建立屬於自己的心理界限。
4.練習說「不」,從生活小事開始找回自我決定權。
5.有我在的地方,就有人際關係──創造「自我的世界」。
作者:文耀翰
出版社:新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