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焦慮」是很多媽媽們苦惱的兒童行為。明明每天分開,各自上班、送保母家、上幼兒園已經是固定行程,但不知為何寶寶突然某一天就開始極度抗拒,甚至連媽媽上廁所、消失一下下小孩就開始哭天搶地。這種甜蜜的負荷,常常讓媽媽們有苦說不出。
source:陳惠雯
面對嬰幼兒這種黏踢踢的行為,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的職能治療師「童童老師」解釋:「這是很正常的行為,也是兒童成長的必經過程。除非經過評估後醫生判斷需要治療,不然父母不必覺得太過困擾。」
最早的分離焦慮會從寶寶6個月開始。而分離焦慮的成因有兩點:大腦的杏仁核區開始活躍,開始有「恐懼情緒」;第二個原因就是孩子開始有了「記憶」,6個月的寶寶會認識自己的主要照顧者、會認得人臉,但又無法有「物體恆存」的概念,以為「看不到」就等於「消失」,而這種失去的心理就會誘發小朋友的「恐懼」、「焦慮」。
source:Alisa Chu
「分離焦慮」來臨時,如果平時就只有一個人負責照顧寶寶,就會對主要照顧者產生很大的生理跟心理負擔。因此建議在小孩4、5個月時就要慢慢培養一位以上的依附對象,讓孩子熟悉多位照顧者,大家可以輪流幫忙,減輕主要照顧者的負擔;童童老師也同時建議:「分離焦慮的高峰時期,盡量不要更換主要照顧者或是搬家,生活環境最好不要有太大的更動,避免小孩焦慮情緒更嚴重。」
source: Cindee Su
在培養依附關係的過程中,小孩難免會指定要媽媽陪伴,不要其他人,但如果媽媽一直心軟、插手介入,小孩與他人的依附關係永遠無法建立。 童童老師表示:「媽媽最好還是離開現場,讓另一位照顧者學著怎麼安撫小孩情緒,而且關鍵是要學著分辨小孩的哭聲,以及滿足小孩的需求,例如陪玩、餵食、洗澡、照顧生活起居等等,讓小孩知道他的需求除了媽媽,別人也可以滿足。」
source: Chao Peiya
進入幼兒園後,即便是能表達自己情緒的小朋友,也會有分離焦慮的情緒。這時候家長可以做的,就是在前一天先跟孩子預告隔天在幼兒園的作息流程,並依約時間去接小孩。童童老師:「不管小孩聽不聽得懂,這都是一個告知、溝通的過程。」也一併跟孩子約定好「說再見」的方式。說完再見後,就將小孩送交給幼兒園老師,堅定地離開。越是拖泥帶水,小孩不捨的情緒會越明顯,也越無法安撫。
除了大人堅定的離開現場,也非常需要幼兒園老師的配合。幼兒園老師接手哭得稀哩嘩拉的小孩後,會利用他們的幼教專業安撫小孩,可能是擁抱或是轉移注意力的方法,緩解孩子離開父母後的焦慮情緒。
source:林靖軒
在為期半年的分離焦慮中,一定會有一段「適應期、陣痛期」,小孩發脾氣、哭鬧,媽媽也心疼。但童童老師認為:「這就是一段必經的過程。」小孩要學著長大,分開,媽媽也要學習「彼此是獨立的個體」、「媽媽無法永遠陪在小孩身邊」。小孩的分離焦慮所呈現的方式可能會大人感到頭痛、覺得不自由、覺得煩,但換個角度想,這就是孩子長大的證明,說不定下次孩子再次因為媽媽上廁所而哭鬧時,你就能淡定面對,甚至內心竊喜:「啊~長大啦!」
Source: 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的職能治療師「童童老師」 /童童老師的孩子這樣說@Facebook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