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出生、成長透過學習而逐漸成熟,他們藉著不斷地嘗試與探索來認識這個世界。在嘗試的過程中會經歷完美與不完美的階段,成人們需要給予充分的自由,讓孩子能夠站在每一個經驗之上~累積,然後更好。
source: Pixabay
在教養孩子的生活中,我們需要不斷地觀察,給予絕對的「自由」,當中也許會出現不完美,然而站在「相信孩子」的角度,大人們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包容,去接受孩子在不完美階段的狀態,相信他會穿越不完美走向「完美」,容許孩子再進行更多更廣的嘗試,再次進入「不完美」走向「完美」的循環反覆之流中。在這樣螺旋式的學習模式裡,將會持續不斷地拓展孩子的視野。
source: Pixabay
有關「相信孩子」是否落實,可以藉由親子對話來檢視。與孩子的對話中,我們帶著自己的價值觀在回應,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只有幾句話,而是背後的「情緒」、「父母成長背後整個家族的價值觀」。
像是很多人認為自己正在同理孩子的情緒與心情,是用客觀的方式去理解孩子,最終仍試圖引導孩子走向自己要的結果時,孩子的心理潛台詞的是「這是爸媽的期盼,不是我的」、「這是我得背負的責任,而非我想要的關懷」,因此這種形式的同理心其實並非同理。
例如:孩子打破碗盤,站在一旁一動也不動的看著⋯
常見的作法,也許會⋯
媽媽:發生甚麼事情?
孩子: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聽到孩子的回答,容易激起媽媽「認為」孩子長大了會逃避責任的想法,
然而,這種認為對孩子而言是帶著不信任的。
媽媽帶著穩定的情緒,希望正向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於是採取客觀的描述⋯
媽媽:我看見你用力一碰,盤子就掉在地上破掉了。
這種時候即使媽媽只是客觀描述情況,孩子也會感受到媽媽語言背後的一切。
媽媽:盤子破掉了該怎麼辦?(面無表情)
孩子知道媽媽這個時候希望他處理好眼前的混亂,於是開始帶著被責備的情緒收拾。
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站在媽媽的立場這是在培養孩子負責任的態度。只是⋯
思考一下語言背後隱藏了什麼?
沒錯,是情緒和價值觀!
建議三歲以前⋯媽媽可以這麼說
媽媽:沒關係,撿起來就好了(帶著微笑)
三歲以後⋯
媽媽:盤子掉了怎麼辦呢?(疑問表情)
孩子:撿起來
媽媽:我們一起來收拾吧!
如果媽媽看見孩子受到驚嚇,可以同理孩子。
媽媽:碗盤破了,嚇一跳了吧!
source:Pixbay
背後的價值觀是期盼孩子能夠從容的面對一切,也能讓孩子在溫暖的語句中感受到媽媽對他的愛。無論是否陳述當下發生的事情,成人必須要留意語言背後隱藏的一切,因為孩子像海綿一樣感受得到成人的期盼與要求,以及整個環境氛圍是否友善。
《podcast愛裡相遇》是心理師先生與園藝治療師的幼教太太,一起經營的podcast節目。和大家一樣都是努力經營家庭的人,透過溫暖的聲音和文字,把愛傳遞世界每個角落。
本篇文章由『愛裡相遇』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