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在幼兒園階段,生活幾乎沒什麼壓力,每天只知道吃、玩、睡,開開心心的過一天。但等進入小學、每天都有作業壓力後,「被催促」的次數大增,爸媽不僅要催促他洗澡、睡覺,現在還要三不五時問他「作業寫了沒?」、「連絡簿拿出來給我簽!」、「明天書包整理了沒?」
有的孩子可能叫一下就會動作,但有的孩子卻讓爸媽催到火冒三丈!每天只要一叫小孩做事,家裡氣氛肯定會烏煙瘴氣。對此,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的職能治療師「童童老師」在新書《撞牆教養學》中便解釋了孩子「叫不動」的行為。
為什麼孩子叫不動1.社會化不足
source:unsplash
通常4歲以下的孩子還沒有團體生活的意識,無法理解「遵守生活規範、約束自己行為」是什麼意思,就很有可能發生「只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情況,而且最容易好發的年齡更是在 3歲半~4歲半的孩子身上。
對這樣年紀的孩子,童童老師建議家長「建立結構化的情境」,讓孩子知道有些時刻(情境)不是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而且要制定規則,像是明確地告訴孩子「吃完飯才能玩遊戲」,或是「做完功課才能看電視」。
為什麼孩子叫不動2.亞斯伯格特質
source:unsplash
具有「亞斯伯格特質」的孩子,他們對「想要做」的事情執念會更深,給人一種我行我素、不受控的固執。但對有亞斯伯格特質的孩子而言,是因為他們對「社交訊息」的察覺較不敏感,像是他們無法解讀他人的情緒、肢體動作的改變、表情變化……等等,因此他們無法感覺到大人生氣的情緒,不會因為「爸爸媽媽已經生氣了」而有「我要趕快去做」的行為改變。
即使如此,有亞斯伯格特質的孩子卻非常注重「規則」。因此大人只要將事情的執行與分配建立成簡單的規則,並將孩子最想要的事情排在後面當作獎勵,孩子就比較能夠按照規則來完成任務。
為什麼孩子叫不動3.規則不明確
source:unsplash
不曉得大人有沒有發現,有時候小孩叫不動是針對人的!爸爸叫,小孩不理;但媽媽只要眼睛一瞪小孩就立馬動作。童童老師將這種情境歸納在「執行者的規則不明確」以及「權力結構的影響」!
規則不明確,小孩就會鑽漏洞、或是吵鬧,因為過往大人都會因為小孩鬧一下、哭一下就放棄。為了避免此狀況,大人必須在事件發生前就跟孩子討論好明確的規則,而且要盡量具體一點,免得太過抽象、大人小孩的認知不同引起誤會,像是「整理房間」就很模糊,怎樣叫整理房間、整理好的定義是什麼?這時候大人可以換個說法「把玩具放進箱子、地上不要有東西」,就明確很多。
最後,如果事情還是進行的不順利,可以在不影響規則前提的狀況下,提供解決辦法,像是「給選擇權」、「提出替代方案」。例如:「玩最後一次溜滑梯,我們就回家」,但如果小孩還是繼續玩,你可以給出選擇:「你如果不回家,明天就不能來玩,或者你現在一起回家,明天再來玩」;或是提出替代方案:「你可以現在跟我一起回家,然後玩你最喜歡的玩具!」
為什麼孩子叫不動4.權力結構
source:unsplash
小孩針對特定對象的不聽話,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剛剛上述提到的「權力結構」,直白一點就是:「誰是家裡的老大就聽誰的!」例如爸爸在小孩的心理比較像是朋友關係,就可能容易叫不動小孩。
遇到這樣的狀況,被小孩「輕視」的大人也不用傷心,你反而可以利用自己身份的優勢,換個說法讓孩子更樂於做我們要求他的事。像是:「我們一起去洗澡吧」而非「你現在趕快去洗澡」、「你現在還不寫作業,要耗到什麼時候!」改成「這次作業很多嗎?我們一起來看看!」
為什麼孩子叫不動5.負面經驗
source:unsplash
最後一種狀況,既不是針對「事件」、也不是針對「人」,他就是不想做那件事,例如功課通通都做完了,但就是不肯碰數學習作、或是不肯幫忙洗碗!這就有可能是因為過去可能有過負面經驗,導致他們不敢再碰觸。例如因為數學一直不會,被大人羞辱、批評過;或是洗碗打破碗,被大人痛打一頓。
首先大人要做的就是避免說氣話,而且協助孩子修正錯誤,用正面的方式告訴他完成了什麼事情、做得很棒,再告訴他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一昧地將焦點放在他做不好的地方;再來就是要給孩子「無條件被愛、被接納」的安全感,小孩會漸漸敞開心房,願意嘗試、學習,因為他知道不論發生什麼事,都有人會愛他、接納他。
或許在真正執行上還是很困難,但如果我們知道孩子叫不動的原因以及解決辦法,相信大人的挫折感就不會那麼重、對小孩也能有更多同理心!如果想看更多教養秘訣,歡迎大家多多參考童童老師的《撞牆教養學》喔~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