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交不到朋友、在學校被同學欺負或內心有恐懼的事物……遭遇各種狀況,卻不開口跟父母傾訴。這些秘密爸媽可能永遠不會發現,也可能等到事態嚴重才發現或被告知,往往讓家長既心疼又自責。到底為什麼孩子寧願忍受委屈也不告訴父母呢?
孩子逐漸長大後,可以送托、上幼兒園或小學,在爸媽不知道的時間裡可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但孩子卻不一定會告訴父母。而小朋友若選擇不說或延遲分享,無從得知的家長就沒辦法立即處理或調節孩子的情緒,可能還會因此造成長期的傷害。為何孩子有困擾都不告訴父母呢?許嬰寧心理師在臉書透過案例分享,指出除了天生性格使然或者比較粗線條,家庭因素與親子互動是重要的關鍵。而以下七種狀況都可能成為孩子開口的阻力:
狀況1.僅著重生理照顧,忽略心理照顧
爸媽太忙碌,或是單親、隔代教養,導致照顧者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大多著重在吃飽穿暖、準時睡覺等單純的生理照顧上,而忽略了心理的照顧。孩子沒有被心理照顧的經驗,也就不知道自己缺乏了什麼,更學不會表達。
狀況2.孩子很早開始就被訓練獨立
許嬰寧心理師指出,鑰匙兒童、常待在安親班或被外勞保母照顧的孩子由於很早開始就被訓練獨立,或早早就被非家屬的人照顧,孩子會開始變成小大人的模樣。這類孩子很理解自己為何要獨立,甚至還能懂事地告訴別人自己有外勞阿姨來接,因為父母出差去了。因此,很多事物都可能會選擇自己來,不麻煩大人。
狀況3.親子相處時間少,總在追著時間跑
爸媽下班後,總是盡可能希望孩子能迅速完成該做的事情,害怕因為拖延,孩子睡眠不足、作業寫不完等。因此回家後總是像打仗一樣,拼命催促孩子完成每一件事,直到小孩上床睡著,才告一段落。日復一日,親子間少有談心的時間,孩子也就沒有傾訴的慾望。
狀況4.孩子表達能力較差,容易被打斷
此外,許嬰寧心理師也指出,如果孩子本身語言發展較慢,即使媽媽很有耐心,但他們可能在外面已經受到不少挫折,表達一定不是他最喜歡做的事。加上孩子往往也不懂自己不愉快的原因,就更不會主動和父母提出。
狀況5.爸媽本身也是較內向的人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吸收能力強大,尤其容易受父母處理事情的態度影響。如果爸媽本身對外也是較內向、過分客氣的樣子,孩子可能也會變得寡言。
狀況6.父母對孩子的「狀況」易怒
不少求好心切的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十分嚴厲,又不苟言笑、對表現要求高,經常提到別家小孩的表現等,都有可能讓孩子怕惹爸媽生氣。「說了可能會被罵,那還是不說好了。」漸漸地,孩子就什麼都不告訴父母了。
狀況7.家中有另一個佔據爸媽許多注意力的孩子
聰明的小孩,很早就懂得察言觀色,更會因此衍生出手足之間的生存方式。如果有另一位很優秀獨立的孩子或一個令人頭痛的孩子佔據了爸媽大部分的注意力,也會讓孩子選擇迴避。
得不到傾訴,恐影響孩子一生
直觀而言,只要孩子認為說了沒有好處,就不會有想傾訴的慾望。反之,若他認為告訴父母可能會得到安慰、幫助、教導、鼓勵或最基本的——會被好好傾聽,就有可能會跟父母分享。許嬰寧心理師進一步指出,年齡尚幼的孩子大多沒什麼「真心朋友」可以訴苦,甚至可能大多的苦還是朋友搞的。孩子被欺負、欺負別人、交不到朋友、害怕獨自上廁所,如果在家裡得不到傾訴,可能會對他們的情緒調節造成長期的傷害,未來演變成過度獨立、疏離、不信任、逞強的人。更嚴重的是,他們可能會在人際關係中缺乏溝通的動力,因為不曾被好好傾聽,就不懂得如何傾聽別人。
好好傾聽,培養孩子的溝通意願
溝通是雙向的,不只家長要認真傾聽,孩子也要願意分享。而認真傾聽與回應就有助於建立親子間的良好溝通,不但能了解孩子的感受與經歷,還能幫助孩子培養溝通技能。以下提供3個改善親子溝通的技巧,希望大家都可以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樑:
技巧1.善用時間和孩子溝通
現代父母非常忙碌,尤其工時不彈性且長,許多雙薪家庭的父母往往回到家忙家事、盯功課,就消耗了大半時間。其實晚餐時間或接送孩子、睡前的時機都可以跟孩子聊聊一天發生的事,培養孩子跟你溝通的習慣。
技巧2.專注傾聽與回應
在和孩子對話的時候,不要一直頻繁看手機、電腦或電視,或邊處理事情邊敷衍地回應。在孩子眼中天大的事,在大人眼中可能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如果孩子成績進步感到很開心、被同學嘲笑而難過,父母反而敷衍他,或說出諸如「不理他們就沒事了」等話,反而會讓孩子覺得「講了也沒用」。因此,要用肢體、態度表明出你專注於你們的親子溝通。轉過身面向孩子、不打斷孩子的話,適時回應或重複孩子的話和他可能的感受,讓孩子感覺有在被好好傾聽和理解,感受到你的關心。
技巧3.先同理,不要急著說教
如果孩子遇到問題告訴家長,反而先得到責罵。比如孩子摔倒了,告訴家長卻先被指責「都叫你不要跑這麼快,你看跌倒了吧!」久而久之,他也會害怕將事情告訴你。因此先聽孩子敘述,確保自己理解、同理孩子的感受,再來解決問題。不論是給予安慰、擁抱、教導或幫助他面對困難,先換位理解孩子的情緒,給予孩子安全感,他才會信任父母。再次遇到問題的時候,也會願意與爸媽傾訴。
良好的溝通是每一個健康關係的核心,也關係到孩子未來的發展、情緒調節與人際關係。但不是每個孩子都善於溝通,有些孩子比較內向,需要父母多加觀察、引導;或者孩子可能根本不認為是什麼大事,這些都需要爸媽付出耐心與關心。或許需要一段時間練習傾聽和摸索,但得到的回報對父母而言也是巨大的。
本篇文章由『嬰兒與母親』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接納孩子的情緒,不等於認同他的行為! 心理師帶你破解「同理孩子」的三大迷思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