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入小學,孩子打開國語課本,立即面對到的是全部注音拼音的文章,儘管字句不長,對於沒學過注音,或是注音拼讀仍不熟練的孩子來說,宛如「天書」。
台北市健康國小退休老師陳純純曾經在學校實施過一個教學實驗,對小一生,利用國字與注音並存的方式教學,讓孩子透過已知的簡單國字,去協助注音的拼讀,可有效幫助孩子消除學注音的起步障礙。
當孩子在沒有學過注音符號的狀況下,進入到小學,翻開國語課本就會面臨第一個挑戰。全是以注音符號書寫的文章,例如:「ㄓㄜˋ ㄕˋ ㄧ ˋ ㄅㄣˇ ㄕㄨ」,不熟悉拼音的孩子在解讀上會先念出一個個的字母,再一步步拼起來,要燒腦許久。老師在黑板上寫聯絡簿也是用注音,所以經常可以看見孩子跟著抄,卻不知道該如何控制符號的間距,所以,「ㄨㄛˇ」可能「ㄨ」寫在最下面,「ㄛ」則出現在另一行。
更令老師啼笑皆非的是,造詞練習時,來自不同母語環境的孩子,有人在作業寫出「ㄙㄨˋ ㄍㄨㄢˇ」(原意是想表達吸管的台語),部分來自東南亞新住民的家庭,媽媽無法用正確的中文說話,連帶也影響孩子的注音發音。
這些種種的問題,都無法在開學的前10週就完全獲得改善,必須拉長時間練習,但小學老師可以做的是,設法幫助孩子消除注音學習的起步障礙。
國字、注音齊步學,幫孩子學更好
陳純純受邀在台灣閱讀協會舉辦的注音「ㄅㄆㄇ及早教、及早學:幫助兒童探索知識和想像世界」座談會上,分享她過去的教學實驗。她說,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文字與符號,例如,走在大街上,孩子可以認得麥當勞的「M」、便利商店招牌的「7」和「11」、門牌上的街道名稱,或是看過自己的名字等,反而注音符號因為生活中很少出現,孩子不容易學習。
因此,當孩子進入小學的第1天,即使沒學過注音,多多少少已經認得一些國字,例如:1年3班、日、月等。她在給孩子的教材與內容呈現上,都會同時包含國字與注音。包括黑板寫上每天的日期與值日生、國文課文、聯絡簿注意事項等,不會讓孩子看到純粹是注音的標音。原因很簡單,「你有看過哪本書,是只有音標的嗎?」陳純純反問大家。
她說,當孩子在看一個句子是同時有國字和注音呈現時,認得的字就可以直接認字,輕鬆念出讀音,不認得的字,再去拼音,但抄寫時,孩子只需要抄注音即可。如此一來,念讀的速度可以加快,不會念的音也可以靠前後文字的猜測來協助,孩子因為覺得自己能讀,較不會害怕。透過國字與注音的互助,可以用國字幫助念出注音,同時也以注音來輔助國字的認識,讓孩子免於深陷拼讀的困境中。
過度依賴注音認字閱讀不是好事
此外,當孩子能夠理解到,注音只是標音的符號,而不是文字,之後才能進入正常的國字閱讀。許多孩子注音練習久了,容易在看到沒有標注音的國字時,就不知道該怎麼念了。陳純純也提醒,若注音成為孩子閱讀理解的唯一策略時,反而不利於日後的閱讀。
在幼兒園階段的幼小銜接上,陳純純認為,國字的認讀應該先於注音,注音只需要先對37個注音符號有概念即可。
她建議大班時,不妨透過每天1篇短文的練習,讓孩子去觀察文章中的字,有哪些新的發現,家長或老師記錄下這些回饋,進一步的延伸引導。很快的,你會發現,孩子慢慢能認出經常重複出現的幾個字,或有同樣部首的「狼」、「狗」兩個字放在一起,有些孩子會觀察出哪裡一樣,哪裡不一樣。她分享,曾有大班的孩子在小短文中看到「鮮」這個字,不會念,但能夠認得分開的「魚」和「羊」兩字,她進一步帶出思考:「魚和羊要怎樣才好吃呢?必須要很新…...」只見孩子異口同聲發出:「鮮」,馬上記住這個字的念法。
進入小學後,加入注音的小短文、童詩或歌謠,同樣能扮演協助孩子拼讀與認字的功能。在學校,老師可以安排同學每天念短文給夥伴聽,讓已經精熟的孩子擔任小老師,幫助學習較慢的孩子;在家裡,則由父母帶著孩子一起唸讀國字與注音,逐步精進語文的學習。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你不孤單!你擔心的、傷心的、焦慮的我們都懂。
快來加入私密社團「媽媽妞真心話」,一個屬於媽媽們的交流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