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美國人竟然是這樣! 

波特蘭地方媽媽的不負責跨文化剖析、真性情社會觀察

搞懂美國人為什麼喜歡聊天、熱愛運動、活得這麼鬆〜


【美國飲食超大份量.胖胖的養成】

女兒上小學第一天,是媽媽人生的轉捩點,與其說是階段性任務達成的喜悅,倒不如說是歷經千辛萬苦最後爬到這裡的「終於」。孩子上學帶來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午餐便當,走進美國校園,試圖成為這多元飲食文化的一分子。該帶什麼好呢?

便當首發,我扛出了壓箱寶「燉牛肋」,期待女兒拿出來時能驚動武林,轟動太平洋兩岸,嚇得小老美吃手手,結果小老美們哪裡吃手手,他們吃的是零食。

猶記得童年時常常試探媽媽可否吃餅乾當午餐,屢敗屢戰,百次遭拒仍然要問。而這遙不可及的夢想,就在海的彼端實現了。

女兒上學後我很快發現,美國小朋友午餐便當內的食物,和我們腦海中預設的不太一樣,時常可見我們當年在福利社背著媽媽偷買的「違禁品」,如蘇打餅乾、消化餅、小包裝的葡萄乾、果凍杯,部分班上孩子的午餐袋打開簡直是SOGO百貨的北美零食特展,完全是台灣母親恐懼的總和,形成不可能的熱量、亂吃者聯盟,不天然,也無從新鮮起,更是缺乏營養價值。

超市零嘴大軍之外,基本主食不外乎三明治、披薩、炸雞、鬆餅、漢堡和薯條。如果學校附設廚房,提供的主食同樣是這些,頂多再附上水果、小紅蘿蔔棒和牛奶。小朋友喜歡歸喜歡,吃進去的熱量高,不胖也難,尤其缺乏綠色蔬菜,營養不均。要知道,許多美國小朋友認為馬鈴薯是一種蔬菜呢。


當然,並非每個家庭提供給孩子的都是不健康的食物,而是非常的兩極化。重視健康飲食的家庭端出的是有機蔬果、乾淨不油膩的蛋白質來源;不在乎飲食健康的家庭則持續攝取高熱量、高鹽分、高糖分的食物,炸雞、披薩、現成微波餐等。而後者又占了美國家庭的絕大多數。

小孩子的飲食習慣其實充分反映了美國的飲食文化,亦即方便、快速、重口味,外加大份量。大人吃的食物大致上和小孩無異,只是更鹹、更甜、脆皮更厚、分量更大,姚明尺寸那麼大。根據宇宙盛傳的「吃什麼長什麼」定律,美國就此正式攻頂成為世界上最胖的國家之一。「過胖」幾乎成了美國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某些地方,幾乎人人過胖,大家已經習以為常,以為人本來就是那麼胖,集體胖到忘記人類正常的體型,所以也未曾想過改變、追求更健康的身心。在我看來,真的是太可怕了。

缺乏適當運動也是肥胖症蔓延的主因之一。美國幅員廣大,基本上沒有靠雙腿走得到的地方,想去哪裡都得開車。於是乎,沙發馬鈴薯們從沙發啟程,走到車上,身體保持不動地開車抵達目的地,事情辦完之後再度開車回家,直線回歸沙發。長此以往,小馬鈴薯長成大馬鈴薯,只胖不瘦,指胖胖豬為瘦皮猴,嗚呼哀哉。難怪《慾望城市》的凱莉瘦成那樣,她住紐約,又愛漂亮,不得不穿高跟鞋在地鐵站走來走去,這可比上健身房猛烈多了,絕對能瘦身。

又,凱莉最喜歡的運動是逛街 shopping,但沙發馬鈴薯們最喜歡的活動是電視賞析,便宜無負擔,比起昂貴的健身房、各種需要場地和教練的休閒,在家坐著看電視、滑手機,才是最經濟實惠的嗜好。對於生活不那麼有餘裕的人來說,吃飯錢都不見得夠用,待在家是個合情合理的選擇,而這個事實也充分助長了肥胖的蔓延,造成當今美國人對於健康問題的漠視,短期內還看不到改善的希望。

另一個阻止美國人變瘦的原因,在我這異鄉人看來,是文化。

美國文化是稱讚文化,是互相拍背說好話的文化,是「大家一起坐下來,想想我們今天做了哪些好事情,我們怎麼會棒成這樣」的好棒棒文化。這樣的氛圍中,任何形式的批評都是不厚道的行為,美國人無法接受。即便肥胖已是上帝也知道的事實,當你說出來,你就是壞人,就是所謂「body shaming」,藉批評身形來汙辱對方,因此閉口不言是常態,默默增重成了頭也不回的社會現實。美國人真的真的不想聽人說他們胖,因為「我們只是典型美國身材的美國女生,何錯之有?」沒有認知,何來改善,變身超模,此生無望。

(常見的餅乾,每片都比拳頭還大!)


日前有個減重瘦身節目叫做「Revenge Body」(腹仇者聯盟),主要訴求是藉嶄新的魔鬼身材向前男友復仇,讓對方後悔分手。節目尚未開播就引來極大爭議,老美普遍認為以「取悅他人」為減重目的是不健康的心態,胖又怎麼了,難道胖就理所當然該被分手嗎?此節目暗中植入的想法嚴重違反美式精神,遭遇嚴正抵制。以上觀點我雖也同意,身材完全不該是建築感情關係與否的條件,另一半變胖變瘦我都會生死相許、不離不棄。但話又說回來,既不為取悅他人而減肥,也不因遭受批評而減肥,自身的健康自覺又低落,請問到底要幾時才開始減肥呢?

在肥胖天平另一端的美國,是極致養生、拚命講究、穠纖合度的瘦子國度,由好萊塢明星領銜主演。這個國度裡的人熱愛運動,關注身體,非常在乎吃進嘴裡食物的品質。許多高檔有機超市因應此一長命百歲族群而興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WholeFoods」,全食物精品超市莫屬。

Whole Foods 平時是明星獵場,在此可捕獲大量野生名人,對於靠身體和外貌吃飯的演藝明星和運動員來說,Whole Foods 販售的各種新鮮、有機、無添加食品具有高度吸引力,標榜的各種新式理念也非常符合現代潮流,包括鼓勵當地農產、減少食物里程;店內販售的產品必須友善環境;肉品、雞蛋必須人道飼養;進口咖啡豆必須符合公平交易原則,將應得的利益歸還給咖啡農戶等。說實在,沒人真懂「公平交易」具體是哪門子原則,農人「應得的利益」到底又有多少,但大家都明白字裡行間訴說的,其實是滴水不露的上流感。

不過,這類精品超市有一項專業確實造福眾人。美國因為多元種族的緣故,高度食物過敏者眾,精品超市內細膩精緻的食品採購和分類,照顧了這些有特殊食物需求的人,讓他們很容易買到乳糖不耐者食品、麩質過敏者食品,如米製麵包、米製麵條,不含奶、蛋、小麥的超特殊蛋糕等,輕鬆維持身體健康。

在食品法規嚴密、食品安全有保障的美國,吃得健康並非難事。站在胖胖老美和維密超模之間的,是能吃就是福的過時飲食習慣、能坐就不站的懶骨頭特性、永不低頭看肥肚肚的自尊心,以及足夠購買健康食物的金錢。而且無論是其中哪一項,即便回頭立馬是岸,以目前的態勢來看,恐怕還是很難做到。

老美似乎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的因應之道是「集體自動降級」,一邊喝可樂,一邊把L號衣服標示成M號、M號標示成S號。簡單,易辦,大家開心,心理超級健全,十足美國風範,至於減肥瘦身,先等我吃完這份漢堡再說。

(沒幾個人的嘴能塞進這種高度的漢堡…)


《人家有傘,我有美國》

關於美利堅合眾國,真的有太多令人不解之處。生活在美國,更和好萊塢電影裡演得完全不一樣。

慾望城市裡的專欄作家負擔不起名牌鞋子,法學院裡的金髮尤物很可能根本畢不了業,比佛利山的高中生看來也都不打算申請好大學,哈佛預備生哪會那麼閒!

亂七八糟、顛三倒四的美國,是真實的美國,令人不太滿意;千頭萬緒、雜亂無章的美國,也是美國;包羅萬象、應有盡有的美國,還是美國;生意盎然、朝氣蓬勃的美國,那更是美國。

搞不懂這個國家為什麼是世界級強國嗎?忍不住想大嘆「啊,美國人!」嗎?

請看波特蘭地方媽媽Michelle細膩的不正經觀察,暢所欲言美式社會潛規則,直白點破美國何以為美國。

先理解,後踩扁,戰勝台美文化差異,正確開啟美國模式!

Michelle Lin

畢業於史丹佛大學管理科學碩士、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

從幼兒園到大學都在新竹市度過,是個標準的乖乖牌小鎮姑娘,

因此向星星許願,希望長大之後能夠多方遊歷、威震四方。

坊間流傳許願必要小心,從此便過著不停搬家的日子了,周遊美國各大城市,

為了順利生活下來,收拾起來自新竹的羞澀,模仿美國人一副走到哪都過得很好的模樣,

建築起美國式的生存力。即便生存無虞,異國生活久了,心底仍舊希望能有一份「長久屬於某個地方」的歸屬感。

 

寫作之餘,我是一個全職母親,育有聰明慧黠的女兒和勇往直前的兒子。

每天最期待的時刻就是送他們上學,眼不見為淨地出門喝咖啡。

一邊喝咖啡,一邊提醒自己,「空氣多麼清新、世界多麼美麗」,

美好人生就在不遠的前方。